郑孝胥

人物 | 历史人物 | 官员 | 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出门何所诣,谁可聊与语。
鸢飞鱼则潜,惜子非吾侣。
而我斯人徒,兀兀岂高举。
一言苟有合,嗟叹能无取。
辟言且辟色,稍狎或予侮。
人间犹可恋,不必心相许。
否极泰斯来,其机良可见。
不幸言而中,识者颇惊叹。
中国非无人,随波为士患。
柬之虽已老,犹得称好汉。
玉人宁受教,舍汝难自贱。
袖间惟缩手,谁与拨世乱?坠月来枕上,哀我如枉顾。
我卧月明中,惊觉月将去。
意举欲从之,安得插两羽。
山河不难越,妖乱可飞度。
岂如行空机,徒使生民怖。
梦中未忘世,怅恨入迟暮。
所求苟在我,求之固必得。
使其不以道,虽求亦何益。
禹稷曾何求,躬亲惟稼穑。
亿兆服其仁,万流归其德。
詹詹道未闳,天命讵易测。
知天若操券,众口殆可辟。
残花能待我,于意良甚厚。
吾犹及此花,于义或无负。
人生不相及,馀恨常八九。
至哀来无端,颠倒终何有。
年年人渐亡,自顾亦已叟。
惟当屏文字,纵论且举酒。
梅泉诚善颂,惜此盖世翁。
惜乎天不与,非穷亦非通。
举世如鸿毛,泰山在此穷。
七十何所求,哀歌气填胸。
友朋稍见知,来往成奇踪。
春秋归斯楼,八年更雨风。
置子鲁阳戈,行看日再中。
庄周论绝迹,未若无行地。
今知行地难,凌空乃甚易。
习闻气犹水,浮物水不啻。
仰观虽迅疾,閒暇得下视。
山川掌中文,嗟此人间世。
夕阳在我侧,碧落故无际。
迟迟吾行尔,父母国可至。
斯人聊同群,讵作飞鸟逝。
利人斯制器,而用以杀人。
此非人性恶,得果由种因。
苟能正其本,万类自相亲。
必无强凌弱,何取力假仁。
设险以守国,旧策难重陈。
空中常来往,四海为比邻。
智者既创物,始知天牖民。
王道信荡荡,请观行同伦。
立于万物先,向明我得天。
衰残何足叹,皦日在窗前。
中庭力扫除,一洁已可喜。
天下诚吾忧,聊以俟君子。
弈秋著一子,残劫变新局。
谁知夜起庵,得此柳下屋。
举国欲何依,无主自致乱。
老夫略识涂,诪张莫为幻。
黄金数万斤,六计皆出奇。
沛公能不问,得以恣所为。
扰攘二十载,苍生何以生。
谁能不嗜杀,未可更论兵。
吾年七十四,汝才四十七。
老存壮乃亡,天道难究悉。
一生近好勇,才气太横轶。
俗情殊未捐,蕴热成内疾。
忽如爇天燄,致死只六日。
伤哉儿之愚,舍我为异物。
从亡吾夫子,不恤天下诟。
老夫虽先登,返顾恃劲后。
嗟乎天丧我,仓卒而遇覆。
伏韬折右肱,必败焉可斗。
沈吟虑同尽,束手不能救。
谁能从此止,先轸甘免胄。
蚤通东西学,未暇攻诗书。
少得读书力,投閒意不愉。
壮健如熊罴,忽然失其躯。
妇谐儿女慧,割爱情何如?独云父勿忧,指舌空嗫嚅。
汝当目不瞑,吾当持众雏。
强死能为鬼,子产说何疑。
又闻季札语,魂气无不之。
奔辽有同伴,闻耗来已迟。
逡巡甫出门,旋风起前墀。
捲尘高丈许,南趋若追随。
窗间我目击,失声呼儿垂。
俄而尘自息,悯默空庭悲。
死生分已断,欲语将告谁?不敬天降灾,反躬当自责。
逆来必顺受,尤人亦何益。
事业姑置之,家难殊可戚。
譬如风拔木,龙颠委荆棘。
孀孤忽满眼,血点垂胸臆。
老夫岂长存,素志堪痛惜。
回思平生心,忠孝有微绩。
盖棺谁论定,一逝真过客。
戊午胜之亡,哭弟赋永诀。
于诗虽非深,下笔颇雄杰。
今年吾忆胜,入春太惨切。
幽明岁同逝,母子六年别。
岂知应在汝,十日复夭折。
惊怪诗为妖,不祥祸何烈。
鬼神果先告,前后如一辙。
苦吟不自休,奈此肝肠热。
损人利己祇一念,可使举世无安土。
圣人复起更无奇,去其所争得其所。
人生托命于天地,相资以生义有取。
智者创物终相仇,孰为苍生解愁苦?妖乱相寻二十载,弃礼灭义逮今日。
哀之不若使身受,其气既馁将自失。
王道荡荡天所开,舍世安归必无术。
老夫何异马识涂,却指夷涂待豪杰。
诗能动三光,亦能贯九泉。
诗人以诗语,万物皆自言。
我读诸子诗,称心如所论。
如饥自知味,如寒自知温。
独有难言者,一生积艰屯。
非圣孰能达,愧我非其人。
愿使深者浅,愿使昧者真。
信哉青厓翁,言志无所先。
我居神户日,去今四十年。
避暑得出游,颇思就温泉。
所恨不解语,造次无其人。
尔时逢一姝,自名小歌津。
抚掌笑使君,迂哉何待言。
意动必可解,出语非自然。
默然惊其慧,负负惭婵娟。
回首诚隔世,或犹在人间。
以诗记其名,兼以语雨山。
知音绝难遇,不知且何如。
如闭暗室中,日与愚者居。
其言乃粪土,譬解术则无。
造物一何剧,未可轻揶揄。
年华如覆水,一往不可收。
幸有驻景术,犹堪影中游。
虚名那足玩,豹死皮长留。
文字苟自传,幸有万古愁。
所恨古之人,终难入吾眸。
宛宛亲与爱,伴我无明幽。
弹指三十年,海藏失高楼。
莫言比梦寐,苦吟谁能休。
仓皇任国事,倏忽岁再易。
空拳冒白刃,非主反为客。
拙棋受几子,此局难对弈。
何能贪天功,潜转岂人力。
一忍乃致此,失马忽复得。
塞翁不辞瘁,夜起未改昔。
忠信出悬流,稍验身所历。
老胡笑且诘,何等为王道。
新邦如婴儿,古语命曰悼。
扶床犹未能,安敢慕桀骜。
柔弱生之徒,聊避天下媢。
煦沫幸得活,涸辙逢行潦。
汹汹强弩末,未必穿鲁缟。
仁义殊可惭,甘言姑相报。
此都据高原,旷阔亦可喜。
期年增万户,奔凑无远迩。
陶渔至于帝,所居辄成市。
四海闻新京,鼎铛犹有耳。
老夫谬承之,自顾已暮齿。
求贤竟何得,徒愧天下士。
插架书无多,枕籍祇一室。
抛书寻馀味,坐待穿窗日。
日光天下奇,力解祛抑郁。
脱身行日中,造化与我一。
养气塞两间,此语真可必。
三王家天下,传子以相继。
秦政称一统,二世至万世。
生民立之君,道在仁与义。
仁义自无争,岂为一家计。
苟以力假仁,上下必征利。
举世治此学,自谓巧且智。
日居争敚中,孰能救其弊。
夏后厄有穷,中绝四十载。
吾皇归满洲,二年定辽海。
中兴与开创,赫赫有真宰。
人心不忘旧,制胜若因垒。
中原可徐复,修德犹有待。
一言几兴邦,惟以敬胜怠。
忽曰我得天,天命固未改。
尧舜与人同,孔子岂独异。
而吾异孔子,高远若难至。
绝世作妙语,出之一何易。
古今万明哲,未必跻此地。
假年欲学《易》,孰能解其意?造化虽无穷,日用理非邃。
人莫不饮食,反省鲜知味。
以此求圣人,或者得所志。
死生何足道,后圣必相契。
惜哉无孟轲,谁与告来世?世人乐久生,固以生为乐。
乐生必恶死,佛老均束缚。
圣云夕死可,岂谓甘冥漠。
哭颜遂至恸,怀抱亦已恶。
我生踰圣年,自省甚可怍。
功名意颇厌,嗜好情更薄。
生存何以遣,又不耽寂寞。
鸟兽难同群,吾徒尤落落。
古人或放达,纵酒以自托。
儳然不终日,是非昧今昨。
大哉死乎叹,乘化聊一噱。
熟记老将至,时时欲息肩。
不如有营者,汲汲常忘年。
尼山不知老,劬学遗忧煎。
犹云乐忘忧,其忧固难捐。
孜孜毙乃已,治《易》姑勉旃。
孔颜何所乐,寿夭从其天。
老学若炳烛,吾意殊不然。
多能实鄙事,作茧真自缠。
颓然且放浪,如鱼跃于渊。
毋为学所役,益智滋可怜。
无忧岂非乐,至乐还随缘。
纵老乐不改,以此得终焉。
年年必出关,耄期见筋力。
诸夏如相谅,岂亦好懿德。
太公归乎来,避纣岂长策。
天下之大老,举世当矜式。
以诗收人心,斯文有正色。
神州论渐改,丕变未可测。
一朝获顿悟,相率销锋镝。
重华生诸冯,得意行中国。
敢言时无人,救世待深识。
韬庵八十七,天意使久留。
自有高世名,群雄资怀柔。
群雄各垂老,民劳可小休。
苟为功名计,纷争欲何求。
何时一杯酒,解兵泯恩雠。
同心扶日月,王道兴神州。
老夫必退让,放之出一头。
以齐犹反手,诸贤有意不?顺逆与难易,借箸聊前筹。
天风海色飒成围,独倚三更万籁稀。
不觉肺肝生白露,空怜河汉失流晖。
东溟自窜谁还忆,北斗孤悬讵可依。
今夕太虚便相见,屋梁留照梦中归。
正是春归却送归,斜街长日见花飞。
茶能破睡人终倦,诗与排愁事已微。
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
昨宵索共红裙醉,酒泪无端欲满衣。
宣南洗象迎初伏,万骑千车夹水看。
法驾旧仪从卤簿,玉泉新涨试波澜。
蒲甘国破封难复,莽氏民存业遂残。
留汝南荒遗老在,可堪有齿已先寒。
科头直上翠微亭,吴甸诸峰向我青。
新霁云归江浦暗,晓风浪入石头腥。
忍饥方朔非真隐,避地梁鸿自客星。
意气频年收拾尽,登高何事叩苍冥。
客去晚窗明,行吟山鸟惊。
残阳一峰静,秋水半潭清。
几席馀文字,祠堂近老成。
终知归寂寞,徙倚若为情。
幽人默相感,冲雨命篮舆。
树暗城西路,云深水北居。
添衣携短褐,共饭洗芳蔬。
庭鹤声谁警,潭龙气自嘘。
对眠清榻冷,立语暮钟疏。
世事堂堂夕,山中梦熟初。
雨后秋堂足断鸿,水边吟思入寒空。
风情谁似枫林好,一夜吴霜照影红。
水痕渐落露渔汀,秃柳枝疏也自青。
唤起吴兴张子野,共看山影压浮萍。
春来料理唤吟朋,暖日江亭便可登。
林杪山光能映酒,芦根泉脉欲消冰。
閒曹踪迹人谁觉,老辈追陪我亦曾。
犹有后山同刻意,故应风味爱盲僧。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 福建 省闽侯人。

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 安徽 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13年筹办读经会。1923年奉溥仪之命入北京,次年受任总理内务府大臣。1924年北京政变后,协助溥仪出逃。1925年后,负责溥仪的总务处及对外事宜。1928年赴日本,筹划溥仪复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负责起草伪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后来因为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而于1935年5月21日失势;1936年后继续为日本侵略者效力。

1938年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毒杀。郑孝胥死于1938年,散原老人是“七七事变”后,拒绝服药、进食,在忧愤之中过世的。

中文名
郑孝胥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福建闽侯
出生日期
1860年5月2日
去世日期
1938年
民族
汉族
信仰
神道教
职位
政治人物 著名书法家
主要成就
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代表作品
《海藏楼诗集》
重要事件
唆使溥仪投靠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