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人物 | 历史人物 | 官员 | 唐朝诗人
墙下春渠入禁沟,渠冰初破满渠浮。
凤池近日长先暖,流到池时更不流。
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翻翻走驿马,春尽是归期。
地失嘉禾处,风存蟋蟀辞。
暮齿良多感,无事涕垂颐。
风光欲动别长安,春半城边特地寒。
不见园花兼巷柳,马头惟有月团团。
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
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
岂似满朝承雨露,共看传赐出青冥。
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暎银盘写未停。
食罢自知无所报,空然慙汗仰皇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僊去,飞鸾不假骖。
天平篇什外,政事亦无双。
威令加徐土,儒风被鲁邦。
清爲公论重,宽得士心降。
岁晏偏相忆,长谣坐北窗。
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
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
尽瘁年将久,公今始暂闲。
事随忧共减,诗与酒俱还。
放意机衡外,收身矢石间。
秋台风日迥,正好看前山。
山公自是林园主,叹惜前贤造作时。
岩洞幽深门尽锁,不因丞相几人知。
耒耜兴姬国,輴欙建夏家。
在功诚可尚,於道讵爲华。
象帝威容大,僊宗宝历赊。
卫门罗戟槊,图壁杂龙蛇。
礼乐追尊盛,乾坤降福遐。
四真皆齿列,二圣亦肩差。
阳月时之首,阴泉气未牙。
殿阶铺水碧,庭炬坼金葩。
紫极观忘倦,青词奏不譁。
噌吰宫夜辟,嘈囐鼓晨挝。
亵味陈奚取,名香荐孔嘉。
垂祥纷可录,俾寿浩无涯。
贵相山瞻峻,清文玉绝瑕。
代工声问远,摄事敬恭加。
皎洁当天月,葳蕤捧日霞。
唱妍酬亦丽,俛仰但称嗟。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况当营都邑,杞梓用不疑。
张侯嵩高来,面有熊豹姿。
开口论利害,劒锋白差差。
恨无一尺捶,爲国笞羌夷。
诣阙三上书,臣非黄冠师。
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茨。
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
乃着道士服,衆人莫臣知。
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
其言简且要,陛下幸听之。
天空日月高,下照理不遗。
或是章奏繁,裁择未及斯。
宁当不竢报,归袖风披披。
答我事不尔,吾亲属吾思。
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
今日有书至,又言归何时。
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迟。
岭北梁可构,寒鱼下清伊。
既非公家用,且复还其私。
从容进退间,无一不合宜。
时有利不利,虽贤欲奚爲。
但当励前操,富贵非公谁。
相公倦台鼎,分正新邑洛。
才子富文华,校讐天禄阁。
寿觞佳节过,归骑春衫薄。
鸟哢正交加,杨花共纷泊。
亲交谁不羡,去去翔寥廓。
我衣之华兮,我佩之光。
陆君之去兮,谁与翺翔。
敛此大惠兮,施於一州。
今其去矣,胡不爲留。
我作此诗,歌於远道。
无疾其驱,天子有诏。
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
冲天鹏翅阔,报国劒鋩寒。
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
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昔年十日雨,子桑苦寒饥。
哀歌坐空室,不怨但自悲。
其友名子舆,忽然忧且思。
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好事漆园吏,书之存雄词。
千年事已远,二子情可推。
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
吾身固已困,吾友复何爲。
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
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
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
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
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
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
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
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
一木有余阴,一泉有余泽。
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
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
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
风波亦常事,鳞鱼自不宜。
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
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 河阳 (今河南省 孟州市 )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 文学家 、 思想家 、 哲学家 、 政治家 。

贞元 八年(792年),韩愈登 进士 第,两任节度 推官 ,累官 监察御史 。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 柳宗元 并称“ 韩柳 ”,有“ 文章巨公 ”和“ 百代文宗 ”之名。著有《 韩昌黎集 》等。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 礼部尚书 , 谥号 “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 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中文名
韩愈
别名
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昌黎、韩文公
国籍
中国
职业
诗人
性别
出生地
河南河阳
出生日期
768年
去世日期
824年12月25日
民族
唐人(汉族)
所处时代
唐朝
字号
退之
谥号
追封
昌黎伯
陵墓
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
官职
吏部侍郎
代表作品
《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
主要成就
倡导古文运动
地位
“唐宋八大家”之首
追赠
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