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人物 | 历史人物 | 明代名臣文学家
西首恋松楸,扁舟乘晓发。
行行抵斯湖,望望指巨缺。
曾水塞长河,流澌截轻筏。
大块噫馀威,玄冥令仍冽。
帆集比鱼鳞,岸妥蜕龙骨。
人断越城桥,雁杳尧峰齾。
嵯峨峙玉山,璀璨恍银阙。
或碎若彫锼,或铦如斧钺。
或垂如玉钗,或拄若象笏。
鳌足欹莫支,鹏背负如阏。
造烦鲁遽工,解倩师襄掣。
夏虫语应疑,宵狐涉还歇。
戒自履霜初,藏岂凌阴节。
山腰助谽谺,泽腹增嵽嵲。
上下眩坤乾,东西混吴粤。
王祥鲤莫持,孟宗笋堪掘。
国忠信难倚,灵均未须淈。
进如狼跋胡,行乃车无軏。
舟子立招招,行人忧忽忽。
一苇那能航,五丁未渠伐。
飞渡谅斯难,来归怪时咄。
况当阳生辰,正值春王月。
谁乘浮海桴,莫借凌波袜。
行止岂偶然,聊歌记颠蹶。
忽忽岁云除,纷纷雪仍积。
玉楼冻鳞皴,红炉光歘赫。
潇潇泻竹声,灿灿映空色。
势欲减镫明,威能消酒力。
才看拥庭除,斗觉摧屋脊。
林风助飘飖,檐溜增淅沥。
战陈惊六花,农家验三白。
已见散成杯,还忧大如席。
帐忆党家斟,履存东郭迹。
撒盐我何才,授简君谁敌。
端木夜仍飞,灵蓂晦全易。
遥思大廷贺,谁问穷檐唶。
把酒待新春,题诗永今夕。
兹地屡经行,孤亭坐寥阔。
今来悚具瞻,画栋映轇轕。
久闻玉川史,新表石湖嶭。
缅怀文穆公,弗剪越城茇。
穹庐受书争,劲气凛莫敚。
岷峨开府议,高标藐谁剟。
阜陵借褒贲,益国推挺拔。
天镜阁澄泓,玉雪坡达蘖。
甫辞狼胡疐,尚说虎须捋。
因人地逾重,怀古心尤渴。
岁事荐蘋蘩,登庸绍衣钵。
乡里重衣冠,邦君事袒割。
君功已奏成,我冗敢辞拨。
方愁积潦深,忽见阴霾豁。
天公如有待,我兴其可阏。
舟借花边维,道屏松下喝。
未获从骏奔,犹幸瞻屦?。
山僧具袈娑,田笠杂缁撮。
展席俯清泠,开园撷芳辣。
野坐厕渔樵,丛谈参毳褐。
呦鹿杳不闻,游鯈滢堪掇。
盟与沙鸥亲,吟免山禅聒。
陈迹俯颓垣,流芳仰先达。
五湖胜全供,三峡恐始脱。
帆影远若凝,波光澹如醊。
石梁卧湖心,浮屠见林末。
高歌和沧浪,清梦渺黄闼。
倡酬忘诠次,今古藉囊括。
归帆指西日,天际云一抹。
凿开孤嶂一痕青,洞勺还来漱玉亭。
霜落丹枫秋欲老,池涵宝剑气如腥。
煎从桑苧传三昧,饮对离骚喜独醒。
却怪又新多浪语,独于扬子诧中泠。
今日是何日,六日中元过未久。
人言此际每生贤,莱公在前公在后。
不知麒麟天上有种无,抱送千年还姓徐。
天生贤俊固有意,风骨自与凡人殊。
宛如明月出海底,侧射万顷澄波湖。
木天瀛海人莫到,十年读尽中秘书。
朝承密旨暮赐宴,一时恩宠谁能如。
经筵手持五色线,要补山龙华虫黼黻之华裾。
今日刍荛有语烦听取,愿公一日登台辅。
汉丙魏,唐房杜,宋司马欧韩范富。
愿公事业与此数公者争先驱,然后归作睢阳五老图。
自昔君臣,信际会、风云有数。
看圣节、才过又值,生申初度。
金鼎调元亲手付,十年海内归陶铸。
听童谣、好个太平朝,贤宰辅。
量韩琦,身裴度。
勋丙魏,谋房杜。
称蟒衣玉带,日承恩注。
特免常朝朝罢入,平章军国中书务。
看行年、七十转精神,无求去。
今日是生时。
满座亲知。
都来上寿把金卮。
百岁人生今过半,好共开眉。
玉带挂花枝。
醉墨淋漓。
世间名利不关伊。
况复功成名遂了,不乐何为。
宝月天边光未缺。
昨宵才过中秋节。
大官酒馔年年设。
今年别。
寿筵开处依林樾。
碧水丹山常梦说。
如今总在门前列。
舞妙词新声激烈。
歌一阕。
金樽满泛清秋月。
紫阁黄扉,蟒衣玉带。
功名至此人人爱。
挂冠一日赋归来,閒情又在功名外。
明月逍遥,白云自在。
别是人间閒世界。
起来把酒酹青山,年年与汝常相会。
盗弄朝权。
群佞争趋走欲颠。
蝇蚁纷纷何所慕,腥膻。
一疏真能障百川。
宇宙名悬。
晚节完归更觉贤。
过眼浮华何所似,云烟。
青史他时好细编。
天运终还,皇图孔厚。
一朝公道明如昼。
冰山忽倒倩谁扶,诛流窜殛嗟何咎。
公秩仍迁,公名逾茂。
闽山闽水增清秀。
吴侬稽首向邦君,一樽遥上南山寿。
悬弧又诞朝。
六十三年鹿覆蕉。
勋名紫阁高。
起何迟,归独早。
玉堂近日无宣召。
且是山中卧得牢。
治如虞圣如尧。
洗耳还容由与巢。
且作山中宰相,依然玉带蟒绣为袍。
扁舟范蠡去迢迢。
五湖烟景无人要。
金庭玉柱,傲彼伊皋。
清风明月,卑他管萧。
洞天福地谁曾到。
镇日逍遥。
过去韶华不可招。
幸有还丹大药,绝胜盐梅金鼎和调。
百年过半总劳劳。
奔名逐利何时了。
慨彼时豪。
东门黄犬,徒增烦恼。
古来富贵谁长保。
早是抽身好。
裴相午桥庄,疏傅都门道。
到如今,尚瞻高节操。
投簪前日,悬弧今旦,节值中秋刚半。
玉山回首,升沈眼见多般。
幸有丹崖翠壑,明月清风,天与吾人管。
任他荣贵也高眠,无喜无忧便是仙。
攀桂侣,曲江宴。
看英雄三百纷消散。
年七十,几人健。
东山如画,西山如黛,七十峰峦映带。
白银堆里,分明涌出楼台。
最喜微风不起,明月高悬,万顷玻璃碎。
始知世上,也有蓬莱。
濯足船头好快哉。
笳鼓闹,管弦沸。
看画船摇曳人初醉。
千载后,定谁继。
山林岑寂,官曹喧闹,吏隐中间最妙。
圣恩隆重,天书一纸亲教。
管领西湖风月,南国烟霞,尽与舒吟啸。
清朝鹓鹭,似总贤劳。
输与伊人一著高。
莲幕俊,玉堂老。
宴高楼日日笙歌绕。
尘世梦,几人觉。
明朝成四十,今夜复斯须。
天末几年住,山中三径芜。
无闻良已矣,渐老欲何如。
未免王融笑,甘为武子愚。
明朝成四十,学道得蹉跎。
世事只如此,流光奈尔何。
发从前日短,愁向此时多。
独饮屠苏酒,临风一浩歌。
明朝成四十,万事付因循。
乍见少而老,相随病与贫。
年年仍故我,得得且随人。
鲍叔能知己,王融莫笑人。
吾生终鲜甚,尚赖两三君。
故国多时别,凶音隔岁闻。
天涯相顾影,日暮独怀群。
南望无穷泪,青山空白云。
饯送望亭驿,栖迟震泽堧。
回思如昨日,少别遂终天。
转觉人生隘,空滋客泪悬。
小楼风雨夜,不忍读残篇。
少小嬉游熟,中年隔绝多。
兄今长已矣,吾此复如何。
书至犹疑信,悲来欲啸歌。
惟馀寸心在,岁晚谅无他。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 —1524年4月14日 ),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 吴县 (今江苏 苏州 )人 。 明代 名臣、 文学家 。

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 国子监 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 进士 ,授翰林编修。 明孝宗 时历 侍讲学士 、 日讲官 、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与 吏部尚书 韩文 等请武宗诛刘瑾等“ 八虎 ”,但事败未成。旋即入阁,拜 户部尚书 、 文渊阁大学士 。次年,加少傅兼 太子太傅 、 武英殿大学士 。王鏊在任上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并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 嘉靖 三年(1524年)去世,年七十五。追赠 太傅 , 谥号 “文恪”,世称“王文恪”。 王守仁 赞其为“完人” ,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善书法,多藏书 。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 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有《震泽编》、《 震泽集 》、《 震泽长语 》、《 震泽纪闻 》、《 姑苏志 》等传世。

王鏊有书名,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不足处似清健有余,沉稳不足,笔画略见干涩,此或与硬毫书有关耳。

(概述内图片来源: )

中文名
王鏊
别名
王文恪、震泽先生
国籍
中国
职业
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
性别
出生日期
1450年9月22日
去世日期
1524年4月14日
民族
汉族
所处时代
明朝
字号
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
谥号
文恪
代表作品
《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主要成就
匡补时局
追赠
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