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人物 | 历史人物 | 官员 | 清朝正红旗汉军副都统

陈宝琛简介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 闽县 (今福州市) 螺洲 人。刑部尚书 陈若霖 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 毓庆宫 宣统皇帝 授读。

同治七年(1868年)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授 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1871年)授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 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 中法战争 后因参与褒举 唐炯 、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

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生于福建 闽县 螺洲,曾祖父陈若霖官至 刑部尚书 。陈家在唐末从河南固始南迁福建,明洪武年间定居螺江,人称“螺洲陈”,下传到这一代已十九世。陈家在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 陈淮 第一个成为进士,从此先代常有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从 陈若霖 起,开始显达,陈宝琛更是位居太傅。陈若霖之后,五代都有人中进士、举人,总计明清两代,陈家中进士二十一名,中举人一百一十名。

同治七年(1868年)中进士,选 翰林院 庶吉士 ,授 编修 。陈宝琛兄弟六人,他的胞弟陈宝瑨和陈宝璐中进士,陈宝琛的三个胞弟陈宝琦、 陈宝瑨 、陈宝璜等也皆举人出身,时称“六子科甲”,显耀榕垣。

光绪元年(1875年)被提拔为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 通政使 黄体芳 、侍郎 宝廷 等四人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

维护主权

陈宝琛 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 完颜崇厚 出使 俄国 。崇厚贪生怕死,擅自签订 不平等条约 。陈宝琛失声痛哭,指出国家不能失去主权,坚决主张“诛崇厚,毁俄约”。在此后提出的东三省官员应该满汉兼用等建议无疑都是很有远见的。

光绪五年(1879年) 沙俄 侵占新疆 伊犁 九城,陈宝琛力主收复。

光绪六年(1880年)任 武英殿 提调官。慈禧身边的太监与清宫 午门 护军争殴,慈禧偏袒肇事的太监,下旨严惩守职的护军,陈宝琛上奏力谏,终于使慈禧收回成命,这件“庚辰午门案”一时轰动朝野。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

光绪八年(1882年)任江西 学政 ,重修白鹿洞书院。

光绪九年(1883年)因为奉旨校对《穆宗毅皇帝圣训》而议叙,以示奖励,被授为 内阁学士 兼 礼部侍郎 。当时法国侵犯中国属国 越南 ,陈宝琛与 清流派 领袖 张佩纶 力荐唐炯、徐廷旭担任军职。

光绪十年(1884年)上书 光绪帝 想要招募兵勇并参考西方的练兵方法训练,条陈筹饷、选将、练兵、简器四件大事,主张通过变化练兵的办法达到强兵的目的,要根据实际情况任用人才,通过筹饷的方式让练兵的事变得持久长远。之后光绪帝提拔陈宝琛会办南洋的事宜。

闲居福州

光绪十一年(1885年)应 台湾巡抚 刘铭传 之邀赴台。陈宝琛返回福建后,修葺先祖的赐书楼,并且修建沧趣楼。自此,他闭门读书、赋诗、写字。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 鳌峰书院 山长,以大量培养人才,推广教育为目标,曾倡导设立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主持高等学堂的时候,陈宝琛派遣法、政、商、工、农等科的学生前去 日本 留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主持修筑 漳厦铁路 ,又出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深感学务繁忙、力不从心。于是,他邀集省城士绅座谈,倡议成立全闽教育商榷机构,大家一致赞成;当年十一月闽省学会(此乃福建教育总会的前身)宣告成立,陈宝琛被公推为会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陈宝琛的主持下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 福建师范大学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登基后,陈宝琛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为溥仪皇帝授读三年,备受恩宠。

末代帝师

陈宝琛 宣统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

宣统三年(1911年)在毓庆宫行走,任宣统帝溥仪的老师,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 弼德院 顾问大臣。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命修《德宗实录》。

民国初年仍留恋故宫里的 逊清小朝廷 ,表现出他深受传统忠君报恩思想的影响。

民国二年(1913年)命陈宝琛主修《德宗实录》。

民国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 太傅 。

民国十二年(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

晚年逝世

民国十四年(1925年)溥仪至天津,陈宝琛亦移居天津随侍。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病逝,享年87岁,归葬福州。

为政举措

军事

陈宝琛 陈宝琛在 中法战争 之前于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初十日上书的《陈越南兵事折》中首次公开表述他对“越南问题”的看法。他说,越南之于滇粤,谚所谓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 者也。”越南一旦沦为 法国 的 殖民地 ,那么中国西南边疆“滇粤水陆处处逼于他族”。他还认为,法国控制了越南以后,紧接着就会与中国“争隙地、责逃人、廓上岸”。且法国“志在蚕食”、“求取无厌”。陈宝琛已预见到了法国迟早要对中国挑起战事,中法间的战争必然会爆发。

光绪九年(1883年)再次提醒清政府:主张在越南问题上必须以强硬的态度坚决抵制法国的扩张野心。正是因为“越南沦”,中国西南边疆将无安全可言,所以陈宝琛认为,“与其俟剥肤切近,筹边防海左绌右支,何如乘黑旗之士气犹张,阮氏之人心未去,举义师以平其难,执条约以定其盟”。所谓“举义师”,很明显是包含着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主战观。

中法越南交涉时期和中法战争中,对解决冲突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主战,《陈越南兵事折》里所提出的“谋粤督”、“集水师”、“重陆路”三策,可以说是构成他日后军事方面整体谋略的基调。

外交

中法战争期间针对清政府的外交明确提出了“联与国”主张。他认为:“德、法、仇也,法岂须臾忘德哉?俄有衅,德无援,法始敢称兵于越耳。法得越且复强,恐亦非德之利也。故中国欲拒法,则必联德。”于是建议:“应密令使德大臣乘间说诸德之君相,曲与联络。一面促造德厂铁船,多购毛瑟枪炮。时与德之官商往来款洽,以动法疑。德诚忌法而与我交固,足阴为我助,即不能得其要领,但令法军心存顾忌,亦足分其势而扰其谋。”

所谓“联与国”,指出了两点:(1)应当充分注意到德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如果法国因占据越南强大起来,这是德国所最担心的,因此德国势必同中国联合,暗中援助中国以遏制法国;(2)在外交上广泛造成中国与德国关系密切的舆论,即使中国与德国实际上未能联合,也使法国产生很大的疑虑,不能集中精力对付中国。陈宝琛对“中国欲拒法,则必联德”的分析及其主张,说明他已经注意到在外交中要利用矛盾。

尽管陈宝琛“联德拒法”的 以夷制夷 外交手段并未在实际中得以实施,但它毕竟反映出,陈宝琛的这一灵活外交策略,是存在着可行性,以及有其现实意义的。

教育

陈宝琛全家福 1895年福州 永泰乡 贤 力钧 利用开办银元局的赢利,创办了苍霞精舍。

1897年又增加日文科,称“东文学堂”,聘请陈宝琛任董事兼总理。戊戌变法后,福建各地纷纷提出兴办中、小学堂,可新式教育的教员特别缺乏。当时的 闽浙总督 同陈宝琛协商,欲将“东文学堂”扩充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全力培养新式教育的师资力量,以解燃眉之急。陈宝琛慨然应允,并出任学堂监督(校长)。

个人作品

《沧趣楼诗集》

《沧趣楼文存》

《沧趣楼律赋》

《南游草》

《陈文忠奏议》

《沧趣楼联语》

家庭成员

关系

人物

备注

父亲

陈承袭

母亲

林氏

妻子

王眉寿

二弟

陈宝瑨

三弟

陈宝璐

四弟

陈宝琦

五弟

陈宝瑀

(早夭)

六弟

陈宝瑄

七弟

陈宝璜

(是陈宝琛的异母弟)

姐妹

陈伯芬

 姐妹

陈芷芳

儿子

陈懋颐

(早夭)

儿子

陈懋复

儿子

陈懋艮

儿子

陈懋需

儿子

陈懋随

后世纪念

故居

陈宝琛故居 陈宝琛故居位于福州市郊螺洲镇店前村,也称“陈氏五楼”,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五楼”依建筑时间依次为“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赐书轩”由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始建,用以收藏皇帝御赐图书,后来宣统皇帝又赐了许多书给陈宝琛,“赐书轩”改为“赐书楼”。

"陈氏五楼"于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6月完成修复的沧趣楼、还读楼、北望楼和晞楼以及铁石杆、叠廊等,都已焕然一新。

墓地

陈宝琛墓位于福州市马尾区君竹村西300米登龙岭,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坐东北向西南,如意字形,四级墓坪,封土顶如覆釜,前立墓碑,碑文:“清晋太师太傅陈文忠公墓。

人物评价

陈三立 沆瀣之契,依慕之私,幸及残年赏小聚;运会所遭,辅导所系,务摅素抱见孤忠。

蒋廷黻: 虽非洋务派但不反对洋务事业,虽主张"中学为体",但并不排斥西学。他不仅主张中西学问相通,新旧文明相益,而且在倡导西学、引进西技方面躬亲实践、殚精竭虑。法国进攻越南的时候,士大夫阶级大半主张以武力援助越南。张佩纶、陈宝琛、张之洞诸人特别激昂。

范启龙 :陈宝琛虽然没有到战争前线跟法国侵略者对阵,但他对中法战争却十分关心,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也充任了防法抗法的会办南洋事宜大臣,颇著辛劳。他与中法战争的关系不可谓不深。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

演员

备注

1987

《 末代皇帝 》

黄自强

电影

1988

《末代皇帝》

吴雪

电视剧

2013

《 末代皇帝传奇 》

魏宗万

中文名
陈宝琛
外文名
Chen Baochen
别名
弢庵
国籍
中国
性别
出生日期
去世日期
1935年
籍贯
民族
字号
谥号
封号
追封
官职
代表作品
《沧趣楼诗集》,《听水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