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

人物 | 历史人物 | 唐末诗人,代表作《鹧鸪诗》

郑谷简介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 都官郎中 ,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 郑鹧鸪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 许棠 、 张乔 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

人物基本信息

郑谷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字守愚,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 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 刺史 ,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 黄巢 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 鄠县 尉。迁右 拾遗补阙 。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 流传 ,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 郑鹧鸪 ”。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 袁州 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个人荣誉

郑谷作品 郑谷诗 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 李频 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 张乔 、 喻坦之 、 周繇 、 温宪 、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 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

一字师来历

僧 齐己 携诗来谒,谷读至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乃曰:“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我一字师也”。

译文:晚唐期间,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 诗僧 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 ,向诗友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

从此,郑谷这个“一字师”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扬,有关史籍也先后载入,一直流传至今。

个人作品

郑谷作品 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 》,又叫《 郑守愚文集 》,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郑谷的仕途顺利,诗大多是咏物和表现士大夫的清高闲适,缺少社会内容,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多.

郑谷的诗讲究 炼字 炼句,但清婉明白,通俗易晓。其绝句风神绵邈、词意婉约。《 全唐诗补编 》补词三首。

历代评论

郑谷作品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其诗极 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易其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 》卷九)

郑都官诗非不尖鲜,无奈骨体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户习之。(明· 胡震亨 《 唐音癸签 》卷八)

谷有“诗无僧字格还卑”之句,故其诗入“僧”字者甚多,昔人尝以为讥,然大历以后,诸公借 阿师 作吟料久矣。(同上)

郑守愚声调悲凉,吟来可念,岂特为《鹧鸪着》一首,始享不朽之名?(清· 薛雪 《 一瓢诗话 》)

谷以鹧鸪诗得名,至有郑鹧鸪之称。而其诗格调卑下,第七句相呼相唤字尤重复。寇宗夷《 本草衍义 》引作‘相呼相应’,差无语病,然亦非上乘。” 方回 《 瀛奎律髓 》又称谷诗多用“僧”字,凡四十余处。谷自有句云:“诗无僧字格还卑。”此与 张端义 《 贵耳集 》谓诗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觉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举为美谈。至其他作,则往往于风调中,独饶思致,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擘矣。(《四库全书》卷一五一)

作品欣赏

【中台五题·乳毛松】

松格一何高,何人号乳毛。

霜天寓直夜,愧尔伴闲曹。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七祖院小山】

小巧功成雨藓斑,轩车日日扣 松关 。

峨嵋咫尺无人去,却向僧窗看假山。

【下峡】

忆子啼猿绕树哀,雨随孤棹过阳台。

波头未白人头白,瞥见春风滟滪堆。

【东蜀春晚】

如此浮生更别离,可堪长恸送春归。

潼江水上杨花雪,刚逐孤舟缭绕飞。

【淮上渔者】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莲叶】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丞相 孟夏 祗荐南郊纪献十韵】

节应清和候,郊宫事洁羞。至诚闻上帝,明德祀圆丘。

雅用陶匏器,馨非黍稷流。就阳陈盛礼, 匡国 祷鸿休。

渐晓兰迎露,微凉麦弄秋。寿山横紫阁,瑞霭抱皇州。

外肃通班序,中严锡庆优。奏歌三酒备,表敬百神柔。

池碧将还凤,原清再问牛。万方瞻辅翼,共贺 赞皇 猷。

【渭阳楼闲望】 江西宜春市

千重 二华 见 皇州 ,望尽凝岚即此楼。细雨不藏秦树色,夕阳空照渭河流。

后车宁见前车覆,今日难忘昨日忧。扰扰尘中犹未已,可能疏傅独能休。

【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 闻征 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 丛深 日向西。

【中年】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旧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下第退居二首】

年来还未上丹梯,且著渔蓑谢故溪。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未尝青杏出长安,豪士应疑怕牡丹。只有退耕耕不得,茫然村落水吹残。

海棠】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 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生平经历

初期

郑谷,字守愚,宜春(今袁州区)人,生于 唐宣宗 大中 二年(公元848年),死于五代十国时的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享年61岁。郑谷的父亲郑史曾考中进士,在柳州当官时,与唐代著名文学家司空图为同僚。郑谷七岁时,司空图见到他的 诗赋 习作,曾一时叹为观止,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背说,好小子,你将来当成为“一代风骚主”啊!从这段情节,再联系到他晚年回宜春后先筑屋于化成岩下,后建草堂于仰山之麓来看,他应该是出生在柳州父亲的任所,并在那里读书长大;到他晚年回宜春时,老家已经没有了房子和亲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结,却还是使他在将老之年,选择了落叶归根。

中期

郑谷虽然自小才华横溢,但是科举、仕途却颇为不顺。郑谷21岁首次参加 科举考试 就名落孙山。此后又连考10回,直至40岁才中了进士,又因时局动荡,至45岁才授为 京兆 鄠县 县尉 ,不久提拔为右拾遗,50岁时再升迁为尚书都官郎中(约相当于现代司局级京官),因此被称为“郑都官”。

后期

唐哀帝天祐元年(公元904年), 朱全忠 逼帝迁居洛阳,烧毁长安宫,郑谷眼见李家王朝气数已尽,在宜春籍和尚虚中的提示下,弃官返回了宜春,先在 化成岩 下建房,后又在 仰山 建造读书堂隐居,至公元909年去世;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 祖无择 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

政治理想

郑谷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梦想虽然惨遭破灭,但诗歌创作却成就卓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有325首,郑谷本人辑录于诗歌 自选集 《云台编》、《宜阳集》中的,共计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传。因此,郑谷和当时的著名诗人许棠、任涛、张摈、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 李昌符 同被号称为“芳林十哲”,(又称“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称郑谷为晚唐诗坛巨擘。

最后,诗人终于在这种想超脱而又超脱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样,郑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败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们的创作,从而也就成就了他们千古流芳的诗名。正所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贤哲们的奇丽人生,确实值得人们永世深思。这恐怕也正是郑谷读书堂能够成为千古胜迹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随着晚唐朝廷的腐朽,国家的衰败,郑谷读书堂也沦落毁圯,继而没入了柴丛。近百年来,已是无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随着旅游经济意识的加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化古迹的多方面价值。因此,郑谷读书堂和近旁的栖隐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筹备重建的议程。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这所古朴的草堂,将带着一名久远的读书人的诗书风采,重现在人们的眼前。

人物背景

郑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 郑史 ,其兄郑启,均为唐代诗人。

受父兄熏陶,郑谷七岁便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 赋咏 ”。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 司空图 “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 一代风骚主 ”。

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郑谷考中进士,官至 都官郎中 ,人称郑都官。郑谷写的一首《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郑鹧鸪”之称。郑谷与 许棠 、张乔、 任涛 等九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颇盛,被誉为“芳林十哲”。

唐乾宁年间,郑谷“独守义命之戒,而不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归隐故乡的仰山,过着“好句未停无 暇日 , 旧山 归老有东林”的隐居生活。

作品分析

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

郑谷所作的一首七律《鹧鸪》,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其诗曰: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是一种羽色斑斓美丽的鸟,形如雌雉,体大似鸠,分布于祖国大陆的南方。其“鸣云‘钩辀格磔’是也”,俗称极象“ 行不得也哥哥 ”。古人常借鹧鸪的啼鸣来抒写迁客孤寂愁苦之状,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人物贡献

杜荀鹤 唐末诗人,置身昏暗动乱时代,对社会灾难、民生疾苦,均有所关注。 聂夷中 的《 咏田家 》、杜荀鹤的《 山中寡妇 》、《 乱后逢村叟 》等篇,反映民瘼与世乱,尤其深刻沉痛。但其时从诗歌创作的总体情况看,这方面的内容仍未能居于主要地位。著名诗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郑谷、 韦庄 、 罗隐 等,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劫难,才对时代的丧乱有较多的反映。

郑谷,入仕以后,在唐王朝行将灭亡前的强藩互斗中,又多次“奔走惊魂”。郑谷现存诗三百馀首,有近百首写其奔亡流徙,涉及时局。如“荆州未解围,小县结茅茨”、“传闻殊不定,銮辂几时还”(《 峡中寓止二首 》),涉及 光启 年间 秦宗权 军队长期围困荆州、僖宗因受强藩威胁出逃等事。“十口飘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漂泊》),把家口飘零与两川战乱联系起来描写,揭示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访姨兄渭口别墅》),令人想见战乱后新冢累累,陵谷变迁的惨痛景象。

郑谷除奔逃、访旧之类作品一再反映时乱之外,其送别怀友诗也多涉及乱离。《久不得张乔消息》云:“天末去程孤,沿淮复向吴。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牵挂友人和感念时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浅世,很能代表郑谷的诗风。同时因乱离怀友,诗中又有一种悲凉的气韵。

历史价值

宜春故乡的人们对这位 晚唐 著名诗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将郑谷与 袁京 (东汉时期出为蜀郡太守,为避兄难隐居袁州)、韩愈( 唐宋八大家 之首,曾被贬至袁州任剌史)、 李德裕 (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贬至袁州任长史,后亦当上了唐代宰相)、 卢肇 (原属宜春,后归 分宜 ,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文科状元)、 易重 (唐代文科状元)排在一起,称作“袁州六先生”。

在宋人祖无择建造的“韩文公(愈)祠”中,曾将郑谷的象画在东墙上,以供后人观瞻。在旧时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条街道名曰“鹧鸪路”,就是纪念“郑鹧鸪”的。近些年,宜春市大力开发修建人文景观。

在2004年建成的 袁山公园 内,又以“郑鹧鸪”之名建起了一个“鹧鸪亭”。游客至此,大凡“一卷云台刚读罢”的人们,都会“耳边疑听鹧鸪声”了罢

历代诗作评论

纪晓岚在评论郑谷全部诗作的问题上,历代文人各抒己见。

宋代欧阳修在《 六一诗话 》中说,郑谷“其诗极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

童宗说的意见比较委婉,他称郑谷的诗“丰入而啬出之,论其格调虽不甚高”,但“要其锻炼句意,鲜有不合于道”。

元代辛文房的说法有点不同,他认为“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而明代的叶涵云和费嘉树对郑谷的评价却显得很高;叶涵云把郑谷推崇为“有唐三百年,风雅雄一代”的重量级人物,费嘉树不仅称赞郑谷“ 骚坛 树赤帜,群贤拜下风”,而且还说他的诗是与“李杜相颉顽,岂与 郊岛 同”的杰作。

在清代 纪晓岚 等人主编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也有一说,谓郑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但“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称他“风雅雄一代”也好,论其“格调不甚高”也好,不过都是各取一端,各执其词罢了。

客观地讲,从“汰其肤浅,撷其菁华”的角度来看,郑谷在诗歌创作上毕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艺术成就,郑谷的部分作品也确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郑谷的“平楚干戈后,田园失耦耕”;郑谷的“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郑谷的“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郑谷的“十口飘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还有郑谷的“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等诗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与批判了唐末衰败,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关心与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虽然难以与“ 李杜 相颉顽”,但却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被后人称为晚唐“咸通后僖宗、昭宗时代的诗史”,实可称作“晚唐之巨擘”。

郑谷的其他诗歌,或咏物,或别离,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风格清新通俗,轻巧流利,语言工丽。如《菊》中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与友别》中的“数声风笛 离亭 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如《 席上贻歌者 》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等吟咏,文笔优美,思致婉转,感情丰富,韵味深长,读后叫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郑谷-名人评价 《唐诗鉴赏辞典》历代骚人墨客对郑谷的“一字师”和这首《鹧鸪》诗,均极为推重。有诗云:“早梅一字师, 齐已 谢不逮”;有诗云:“一字之师齐已拜,早梅开后独踟蹰”;有诗云:“一卷云台刚读罢,耳边疑听鹧鸪声”;有诗云:“读书堂侧老松枯,故址荒凉唱鹧鸪”;还有诗云:“何以鹧鸪诗,脍炙于千载”。

元代 辛文房 赞赏郑谷“尝赋鹧鸪,警绝”;清代 金圣叹 称扬郑谷这首诗“深得 比兴 之遗”; 沈德潜 也说《鹧鸪》诗的“三四语胜于‘钩(车舟)格磔’也”,并称誉是“以神韵胜”。

上海辞书出版社 于1983年出版的《 唐诗鉴赏辞典 》一书也载文称,《 鹧鸪 》诗“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赞许“诗人紧紧把握住人与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均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

郑谷读书堂

郑谷读书堂 栖隐寺位于今宜春市袁州区 洪江乡 东南村 后的 仰山栖隐寺 旁,有一道山梁名为 书堂山 。 在书堂山中部,离栖隐寺大约一箭之遥的地方,有一块古宅遗址。那就是著名的 郑谷读书堂 遗址。书堂山的得名,即源于此。

郑谷读书堂曾是宜春历代名胜,尤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景仰。宋朝的 范成大 、辛弃疾、朱熹等都曾到这里凭吊。

郑谷读书堂之所以值得瞻仰凭吊,是因为郑谷的历史声誉高,诗品、人品均堪称典范。

郑谷是 宜春县 (现 袁州区 )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诗坛获得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江西诗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直到今天,郑谷仍然是宜春乃至江西人民的骄傲。

中文名
郑谷
别名
郑鹧鸪
职业
晚唐诗人
出生地
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出生日期
约公元851年
去世日期
约公元910年
字号
守愚
代表作品
《云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