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

人物 | 历史人物 | 南朝萧齐诗人

谢朓简介

谢朓(464~499), 南朝齐 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 河南 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 侍郎 。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 萧遥光 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人物生平

明帝时曾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

后任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遭诬陷,下狱死。

出身名门贵族,与著名 山水诗 人谢灵运同为 陈郡谢氏 一族,祖母是《 后汉书 》作者范晔的姊妹,祖父谢述,为宋初宰相 刘义康 的亲信重臣;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母亲则是 刘宋 的长城公主。世代高门甲族,故以甲族资格的太尉行参军为起家官。

永明元年(483)他二十岁时,便“解褐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生活。

永明九年(491)春,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

建武二年(495)夏日,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血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

建武四年(497),被任命为齐明帝 萧鸾 天生残废的长子 萧宝义 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

永明十一年(493)冬,萧赜的长孙萧昭业即位。由于介入了萧子良和萧昭业叔侄之间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诛,不久萧子良也忧惧而死。这无疑为萧鸾篡位提供了机会。

次年秋季,萧鸾废去萧昭业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萧昭文为帝,进一步独揽了军政大权。接着萧鸾又假手萧昭文,诛杀尽武帝的诸王子,最后又废杀了萧昭文自己,从血泊中爬上了皇帝的宝座。谢朓是亲眼目击了一系列的事态变化的,并被升迁为萧鸾的谘议官、领记室、掌霸府文笔、中书诏诰的显要职位。

不久就死在狱中,时年仅36岁。

主要成就

诗歌成就

诗风,以清新、清丽、清俊见称,用字细腻而妍丽工巧。部分诗歌摹仿谢灵运,如《游山》《游敬亭山》,都是铺排罗列景物。《游山》一诗以游山的由来和动机起笔,大致依山与水而作对,以理悟作结。谢朓亦常描写自轩窗或案头所见的景物,所写山水风景多与都邑建筑物相连,诗中风景出现具画意的平远构图,颇具远近层次,如《冬日晚郡事隙》依次由门前池、窗外竹而推向窗外的远山平陆,以“上”、“际”、“中”等词彰显景物之间的方位关系,又能巧用动词“带”字,如“巉岩带远天”、“清川带长陌”,突出了巉岩与清川仿佛由笔墨挥洒而生的动态,因此获得“诗中有画”的评价。

诗语调摇曳从容,常用叠字,如“漠漠轻云晚,飒飒高树林”,使语调纡缓婉转。其山水诗善于将自己移入景中,注入感情。景象变化撩动他敏感的心灵,心境变化与风景同步,因一霎风雨、一群飞鸟、一团悄然散尽的雾气,心中波澜顿起。当时沈约主张“ 四声八病 ”说,讲求平仄声律,谢朓与沈约友好,受其影响,作诗时特别注重声律。谢朓现存作品中,有三份一是八句诗,八句中的中间四句,往往由 对仗 构成,而且平仄工整,与后来的 近体诗 相近,超越了六朝诗的范围,具备了唐诗风格。

在“ 竟陵八友 ”中,他的诗歌成就最高。谢朓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如《咏风》《咏竹》等。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创作了诸如《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等诗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山水文学

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 玄言诗 的影响,总带点玄理。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是如此。谢朓和谢灵运同族,世称“ 二谢 ”,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 宦途 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审美观点

谢朓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要达到“圆美流转”, 声律 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 永明声律 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沈约 《伤谢朓》写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也说明了音调和谐这一特点。谢朓还善于熔裁,时出警句,最为人称道的有“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 游东田 》)等,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 新体诗 "的特点。谢朓的短诗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于民歌风味。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又如《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还有《 同王主簿有所思 》《铜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词自然、音调和谐、感情含蓄的佳作,收到了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这类小诗,对后来的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辞赋散文

谢朓的辞赋和散文,成就不如诗,但也有值得称道的。现存的几篇赋,如《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等,体制短小,声律调协,富于抒情色彩。赋体自魏晋以后,题材有所扩大,篇幅有所缩小,不事铺张,注重抒情;到了 齐梁 ,由于声律的运用,便逐渐向骈赋过渡。谢朓写物寓意、借景抒情的小赋,正体现了向骈赋过渡的特点。谢朓还写了一些诸如表章□启一类散文,如《文选》所录《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一文,“不悟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渤澥方春,旅翮先谢。清切藩房,寂寥旧荜,轻舟反溯,吊影独留。白云在天,龙门不见,去德滋永,思德滋深。唯待青江可望,候归艎于春渚; 朱邸 方开,效蓬心于秋实”,情见乎辞,文情并茂。再如《齐海陵王墓志铭》“风摇草色,月照松光。春秋非我,晓夜何长",也很富于诗情画意。

当世盛名

谢朓楼 谢朓是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当世就享有盛名。梁武帝 萧衍 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名重一时的 刘孝绰 也很推崇谢朓。“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 颜氏家训 ·文章》)。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杜甫说“谢朓篇堪讽诵”(《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可见李白对于谢朓的倾倒,所以清人 王士稹 《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朓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宋赵紫芝诗云“玄晖诗变有唐风”,严羽也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 胡应麟 《诗薮》认为唐人“多法宣城(谢朓)”。

五言诗品

谢朓的五言诗,较早地运用了《四声谱》的成果,并汲取了经呗新声之变的营养。他深有体会地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游东田》中的“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结轸 青郊 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治宅》中的“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等。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了。

因而,沈约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说谢朓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所以,谢朓的五言新诗,是“ 永明体 ”的旗帜,而谢朓则是南齐诗人的冠冕。

仕隐宣城

建武二年(495年)夏日,谢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血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显现。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宣城时期流传下来的。所以谢朓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一代诗宗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向被人们论为独步之作:“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时候谢朓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依然清新自然外,还将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织入诗篇,使人读来“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因此每有篇什,皆臻绝唱。钟嵘在《诗品》中说,谢朓的诗歌“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想见其在当时曾风靡诗坛,对文风有推动的作用。

传世作品

现存谢朓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至今脍炙人口。

《隋书·经籍志》有《谢朓集》12卷,《谢朓逸集》1卷,均佚。明人收集遗佚,重为编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后世影响

中国文学中,谢灵运与谢朓合称大谢、小谢,谢朓在生时,已被誉为当世最出色的诗人,沈约说:“二百年来无此诗”;梁武帝则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谢朓是南齐一代山水诗的代表,开拓了自轩窗中观赏山水的新空间,词汇与技巧为其后的 何逊 、 阴铿 、王维的山水诗学习,不少诗评都认为谢朓诗已具有唐诗风格。谢朓在宣城时,与友人合作联句,每人作4句,续成一首长诗。 联句 源出晋朝,谢朓的作品使联句更普及。唐代李白最敬仰和赞赏谢朓,作品亦受其影响,现存直接提到谢朓的诗有12首,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对谢朓特别怀念,有认同感和强烈共鸣,在《秋夜板桥浦泛月秋酌怀谢歌》中抒发对谢朓的思慕之情,其 闺怨诗 《玉阶怨》,即模仿谢朓的同题诗歌。

家庭成员

高祖

祖父

祖母

父亲

母亲

谢据

谢述

史学家范晔之姐

谢纬

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史籍记载

《南史·列传第九》

《南齐书·列传第二十八》

后世纪念

谢公宅

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 宣城 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谢朓雕塑

谢朓 马鞍山市博物馆 谢朓雕塑,雕塑家唐亚明根据谢朓诗境创作的谢朓像。

人物评价

谢朓诗论 谢朓的诗当然也不无缺点。譬如它们往往不能做到全篇尽善尽美;与篇首相比,结尾显得比较平踬。因而它们只能是向盛唐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中间”作品。然而正因为如此,它们在文学史上就愈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吟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对谢朓诗歌的最恰当的评价。李白自己一生追求的便是像谢朓诗歌所体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此外谢朓的诗歌,对盛唐“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谢朓在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

刘长卿《奉和赵给事使君留赠李婺州舍人兼谢舍人别驾之什》:玄晖翻佐理,闻到郡斋频。

刘长卿《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林中阮生集,池上谢公题。

刘长卿《送柳使君赴袁州》:惟有郡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谁知杜武库,只见谢宣城。

李商隐《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

李商隐《怀求古翁》:谢朓真堪忆,多才不忌前。

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

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李白《送储邕之武昌》:洞庭张乐地,山逐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中文名
谢脁
别名
谢玄晖、谢高斋、谢宣城、小谢
职业
宣城太守 尚书吏部郎
性别
出生地
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464年
去世日期
499年
民族
汉族
信仰
道教
所处时代
南北朝
字号
玄晖
谥号
高斋
代表作品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主要成就
山水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