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

人物 | 行业人物 | 徐州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潘岳简介

潘岳 ,1937年生,江苏 徐州 人。徐州教育学院 副教授 。曾任无锡书法艺专徐州分校校长。中国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 书协、甲骨文协会会员,徐州省书协、甲骨文协会会员, 徐州市 书协常务理事。

作品

已出版的专著

《三千未释甲骨文集解》

《三千未释甲骨文集解》 《王羲之与王献之》

《彭祖考》

《诗词格律速成》

未出版的专著

《草书技法》

《先秦书法史》

《两千已释甲骨文引申》

《造字方法四十种》

《古方字标型码》等

潘岳与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 文字 ,已失传3000多年,直到1899年才从殷墟破土发现,共4500字。甲骨文是古人用尖锐石块刻在龟甲及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与占卜有关,非常难认,犹如天书,但甲骨文对研究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历史非常有价值。所以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专家都穷其才智,进行破译。但王国维、郭沫若等大家,也只破译了几十个字,剩下3000多字最难突破。

潘岳是徐州教育学院教授,对古文字研究造诣很深,而且达到痴迷程度。他花费20年光阴,对3000多个难认的甲骨文字,一一突破,全部攻克,消息震惊中外古文字学术界。海内外三十多家报刊闻讯而报。一时间出现了一股“潘岳热”、“甲骨文热”。潘岳被公认为国际甲骨文研究专家。

潘岳为此出版了《三千甲骨文集解》一书,该书汇集了潘岳对甲骨文的全部研究成果,包括对3000个甲骨文的破译,每个甲骨文的造字原理,甲骨文的破译方法以及古文字的演变过程等,全书共分6卷。

潘岳和他的学生郑本伟,还合出了《甲骨文诠释大成》一书,该书是迄今为止收集甲骨文字形最全、释义最准确的一套大型工具书,共20卷。全书共收入4500个甲骨文,其中3000个甲骨文是由潘岳教授破译的,其余的1500个甲骨文,是由中外其他古文字学家破译的。在上述1500个甲骨文中,有500多个的破译是错误的,潘岳予以纠正。

甲骨文之后是金文,即刻在金属器物上的文字,也很难解,专家们共破译3772个,其中潘岳破译了1111个。同时,潘岳还对其他人破译的2661个金文中的错误破释(大约有三分之一)进行了纠正,并给予正确的释义。

潘岳和他的学生郑本伟,又合著了两本书,一本《殷周金文大典》,一本《中国古文字集成》。后一本书共收集4000多个古文字的拓片真迹,极有价值。这些古文字包括在隶书成熟之前的各种古文字字形,有4500个甲骨文、3772个金文、1700个古陶文、6000多个秦代和汉代小篆字、2800多个简牍和帛书字等。

潘岳还从古文字入手,对彭祖的生平及其创立的大彭氏国,进行了考证,并出版《彭祖》一书。

《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

■肖慧

  一、惊世之作原是坐在轮椅上完成的

  甲骨文字失传近3000年,直到1899年才在河南安阳的殷墟破土时发现,从而把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改变了当时学术界“东周以上无史”和某些外国学者主张中国文明只能上溯至公元七八世纪的错误看法。近100年来,经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数十位甲骨文字学家的考释诠解,人们已经认识了其中的1000多个甲骨文字,余下的3000多个字(全部甲骨文字4500字)金门闭锁,难以突破,被称为“天书”。然而,正值纪念甲骨文出土一百周年之际,一则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消息传来———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千未译甲骨文集解》一书,攻破3000甲骨文字!作者是徐州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潘岳。

  怀着几分好奇,几分钦佩,记者敲开了潘岳教授的家门。眼前的景象令人大吃一惊:几平方米见方的书房,从地上到天花板堆满了厚重如砖的书籍,一位满头银丝、慈眉善目的老人坐在轮椅上看书。原来,64岁的潘岳竟是坐在轮椅上完成这部著作的。潘岳1988年不幸遭遇一场车祸,从此就落下了半身不遂。但他面带微笑,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旁征博引,分明是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潘岳调侃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杂”家。所谓“杂”,就是爱好广泛,书法、中医、古钱、园艺、雕刻、装潢都有研究,出版了《草书技法》、《书法造型艺术》、《王羲之书法新论》等七部理论专著。潘岳的母亲许克书,是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后裔,也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入室弟子,是个画家,也把艺术细胞遗传给儿子,潘岳从孩童时就喜欢写写画画,五十年代考取了西北农大,毕业后奉母命又回到徐州,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一呆就是几十年。他为人十分低调,不喜抛头露面,潘岳说:一个人的时候也就是他的灵感无处不在的时候。

  二、每一个甲骨文字都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众多的爱好中,潘岳更酷爱研究中国的古文字,这在他心目中都是呼之欲出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一个甲骨文字都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一位中文系的朋友请他给写一幅书法挂在门堂,写好后却久不见朋友将之挂起,原来那位朋友对他写的古文字“山”有异议,于是两个人各执一辞,争了几天也没有得出结果,这反而更激发了潘岳对中国古文字的兴趣。他把《万年通甲字检表》像科学家门捷列夫列元素表一样列了十几张稿纸,一天到晚对着它琢磨,由此,他还落了个“字癖”的雅号。在学校里,同事跟他说话,只要触及他研究的领域,他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在家里,他吃饭的时候也用筷子比划着字体。自从出了车祸,潘岳的身体状况直线下降,医生劝他多休息。但钻研那些古文字,才是他快乐的源泉。用他的话说,中国的古文字博大精深,宛如宝藏般诱人,我就如同一个探险者,踏上寻宝的路程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只想着找到珍宝,每有一个新发现,都会带给我无限惊喜,那才是最令我幸福的事情。

  潘岳的老伴说,他不分昼夜地琢磨那些古文字,大脑得不到休息,本来身体状况就不好,有一次竟昏迷了20多天。他在昏迷中手还不停地挥舞比划那些字体。潘岳从前人和今人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结论:过去对甲骨文研究弯路走得太多,没有觅到先贤造字的秘要,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六书》与《说文解字》的误导。殷商时代《六书》一说尚未形成,再则《六书》过于粗疏,将90%以上的汉字归于“形声”,其余“五书”了无意义;《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作者许慎更没见过甲骨文字。以上二者对于其后汉字的发展大有裨益,但对于甲骨文字的研究却是深广的断层。跨过断层,返朴归真,归于彼时彼地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归于彼时彼地的经济发展和萌动的文明,这是攻入甲骨文古堡的唯一途径。从一开始甲骨文与古医术就是孪生姐妹。潘岳熟读医古文,深谙古文字的神髓,以感觉触摸到了甲骨文字的心象和脉象,从精神上解读了甲骨文。

  潘岳热衷于收集和把玩古钱,从古钱的规范中揣摸古人的智性,以古钱文字印证甲骨文字的确切内涵。

  他给每一个甲骨文建立了档案,从历史的根源到今人的理解、存疑,从而推演出56种破译甲骨文的办法。潘岳编著了《古文字标型码》,对讹变中的甲骨文字一一界定。

  苍天不负有心人,凝聚了潘岳毕生心血的《三千未译甲骨文集解》问世了。该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国内最高级双面进口铜版纸印刷,亚麻布精装,分上、下两册。翻开厚重如砖的《三千未译甲骨文集解》,竟是作者毛笔手书的影印本,可谓字字皆心血。每一个文字进行考证诠释,还表现诠释字契机、甲骨文契机等翔实内容,研究探索出古代造字方法40余种,以及古文字标型码64种,对每一个甲骨文字都进行了认真、缜密、科学地分析和论证。作者认为:全部甲骨文字都是卜辞,是殷商600年占卜文化的信息载体,是按阴阳相合的规律造出来的。《三千未译甲骨文集解》依照作者独创的逻辑理论,对每一个甲骨文字的直接关系和旁系属性,均进行了考证和诠解,推断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是殷商时代,而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这就将中国有文字的历史追溯到8000年前。那时中国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代,中国的甲骨文,特别是上古时代流传的800多字,大多与女性相关,这在甲骨文的形、声、义等各方面均有深刻的反映。殷人重阴,还保存着大量的母系氏族社会残余,因而能释读并使用这些文字。面世后直至如今,男性占社会绝对统治地位,人们的思维方式亦完全改变了,故而难于破译。他痛感沿袭前贤之路已走不通,遂掉转头来,由甲骨文这一载体,探索中国母系氏族的社会生活与古代文明,遂豁然洞开,屡有收获,乃至终获成功。

  三、本色潘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甲骨文的研究向来举世关注。《三千未译甲骨文集解》的问世无疑是对研究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甲骨学研究史上更有着深远影响。此书的问世一石激起千重浪。国内外32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此消息,河南省委宣传部在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召开新闻发布会,首都北京紧接着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更有许多热心读者打电话、来信到媒体求购《三千未译甲骨文集解》,台湾甲骨学研究者王学勤不远千里专程赶来徐州登门求教。美国知名专家陈克展要求独资出版潘岳的著作,一时间,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潘岳热”。

  潘岳依然过着安安静静看书写字的生活,对于得到的名誉,他很坦然,他并未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总是说:“我只是在中国古文化的艺海边拾到几片光亮的贝壳。”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12月06日第十版)

中文名
潘岳
性别
出生日期
1937年
籍贯
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