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

人物 | 行业人物 | 教育人物 | 原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沈尹默简介

沈尹默(1883年—1971年6月1日),字中、秋明,号君墨,后改尹默,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 湖州 ,1883年生于 陕西 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 北京大学 教授、 北平大学 校长、 辅仁大学 教授,《 新青年 》杂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1971年6月1日,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83年6月11日,生于陕西省兴安属之汉阴厅。姓沈,名君默,后更名尹默。尝署名沈中、长名思渊次。斋名秋明、匏瓜,人以斋为号焉。原籍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人。沈姓为吴兴望族。

1887年入家塾读书,启蒙李老师为年逾七十的不第秀才。 沈尹默

1894年习书法,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对叶蔗田所刻《耕霞馆帖》最为欣赏,此贴所收,自钟王以至唐宋元明清诸名家,皆略有选取,足资取法。于是写字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

1896年因背不过书,急至生病,在家疗养,于是连读《红楼梦》数遍,于李、杜、韩、白等唐人亦多所诵读。

1897年从父命书写三十柄带骨扇,又从父命把祖父在正教上所书赏桂花长篇古诗,以鱼油纸钩下来。

1902年居西安。与蔡师愚相识,师愚大事宣传包世学说。又遇父执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心摹手追。当时先生应人请索,即用这种字体。

1903年父亲逝世,遂举家离山城,返居长安。

留学日本

1905年赴日本留学,与其三弟兼士,自费往日本求学。

1906年因家庭经济关系,无力供应继续求学,游日一年即返国。随回陕西居住。作诗,存稿二十首,词四首。

归国生活

1910年12月,东坡生日,周梦坡燕集灵峰补梅庵,与戴子开 (启文),褚伯约(成博),褚稚昭(成昌),沈衡山(钧儒)等十四人皆至。作诗存稿二十六首,词一首。

1911年能悬腕作字,笔画也能平正。为灵峰补梅庵定记,词精意雅,现能见到的早期文章此为鳘篇,有墨迹影印行世。作诗存稿七首。

1912年春节,杭州工业学校长许炳坤访见。并向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鹬时,预科学长胡仁源推荐先生到北大任教。作诗,存《破晓》一首。

教学生涯

1913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寓南小街什方院36号,书斋悬颜平原《家庙碑》旧拓全幅。又把杜甫,李义山,杜牧等诸家诗集认真从事研究。 沈尹默

1915年2月14日,诣 章太炎 先生寓所,先后至章寓者有钱玄同,朱希祖,马裕藻,许寿裳,马叙伦,周树人等。

1916年在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课,医专校长汤尔和,与 蔡元培 为知交,先生得元魏新出土碑刻元显俊,元彦诸志,暇即临习。

1918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由六教授分期轮流担任编辑,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为编辑。

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生机》《赤裸裸》《小妹》。

1920年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白杨树》《秋》。

1921年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十月辑《曼殊上人诗稿》,由亚东图书馆写本印行。

1922年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25年1925年 5月26日与马裕藻,周树人,李泰叶,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1926年刘半农校点唐韩偓《香奁集》,为之序,论述韩冬郎诗的造诣,风格及得失,由北新书店出版。

1927年手书《秋明小词》稿本二卷,请朱孝臧圈阅,朱疆村为写评语。

1929年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所作诗词,辑为《秋明集》,上下二册,由北京书局出版。

1930年赠保权君东涧写校本义山诗集后记。开始致力行草,从米南宫而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二王。以褚遂良能推陈出新,树立唐代新规范,曾遍临其传世诸碑。

1931年辞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职务,返回北京大学任教。

1932年任北平大学校长,兼任农学院院长。旋因反动政府开除学生事,先生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当局未披露,先生即行离校。年底卜居上海环龙路,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

书法作诗

1937年吴湖帆,陈定山为先生所书卷子题句,写绝四首报之,题为《湖帆蝶野各为拙书卷子题句,辄以小诗报之》,这是最初的论书法诗。

1938年汪亚尘招宴,与徐悲鸿皆至。饭后悲鸿画竹赠先生。先生题《蒋谷孙所藏怀仁圣教序》,及《与谷孙论帖书》。 沈尹默讲书法

1939年吴梅卒,先生以诗挽之。钱玄同卒于北京,先生亦有诗挽之。同年作论书诗《题群玉堂米帖》《与豫卿夜话因赠》《柬植之》等篇。

1940年居成都,重庆。重庆住在上清寺考试院陶园之鉴斋,先生有六言诗咏鉴斋。题沈祖叶《涉江词》乙稿。是年作论书法诗《观履川家二音子作大字因赠》《劝履川学书》《学书一首叠竟字韵》。

1941年所作诗,为同时诗人所称道,以秀逸闻名诗坛,尝谓无字不可入诗。是年得谢稚柳自敦煌千佛洞来书,言壁间书画之胜,先生因取其语赋寄稚柳并简张大千。

1942年在重庆曾家岩借地营屋以卜居,室名为"石田小筑"。先生卧病住院,作《病室中吟》,将1940年所作词成一卷,名为《念远词》。也写了一些曲子,未结集。观谢稚柳画展,作诗相赠。

1943年撰《执笔五字法》,分清了五字执笔法与四字拔镫法的混淆,当时他对书法的体会与认识,已可于此文中见之。这是第一篇论书著作。

1944年为许寿裳书鲁迅诗。

1945年关于词的问题,给马一浮写信,发表见解,并酬词四首;又资助马一浮《复性书院丛书》。作论书诗《题伯鹰书评五绝句》。题跋有《题张镜轩所改熹平石经春秋残石拓本》《题庞镜塘藏汉刘熊碑》《跋枯树赋》。

1946年抗日胜利,东归辞去星空委员。住上海虹口区海伦路。10月以后所作诗为《归来集》。三年间,先生以鬻书自给。作《跋王石谷仿巨然山水》。

1949年即聘请先生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员。嗣后,中央人民政府聘请先生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历届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及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历届讪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1950年参加市第一次文代会。撰写《回忆五四》,是年何君携先生与陈独秀往返书诗稿见示,先生为之题记。

现代-沈尹默书法集2

1951年撰《谈书法》一文,又《跋翁松禅临平原李玄靖碑》。先生将重庆及解放前所作诗词,选写一通,为《秋明室杂诗》及《秋明长短句》。

1952年题跋有《题徐平羽所藏明人手札》及《跋徐平羽藏郑板桥自叙册子》。

1953年题文怀沙离骚今译《减字木兰花》一首。

1954年再题沈祖叶《涉江词》诗五绝句。

1955年《书法漫谈》在5月8日至30日于《新民晚报》上连载。又在《光明日报》发表《怎样为拼音化准备条件》。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被聘为画师。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文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及《关于"锦上添花"的意义》两文。新作《鲁迅生活中的一节》,刊《文艺月报》,题跋有《为叔藏通君笔拓跋》。

1957年《学术月刊》创刊,为编辑委员。在《学术月刊》上,先生发表《书法论》一文,系统地论述笔法,笔势和笔意。其阐述的透辟,远胜古人论书之作。

1958年观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馀演出队表演赋诗四首为赠。《学书丛话》刊载在《文汇报》上。同时撰写了《王羲之和王献之》《谈谈魏晋以来的主要几个书家》《书法的今天和明天》。先生应邀演讲《陶渊明及陶诗》。

政治生涯

1959年为政协委员。在会议期间,毛主席鼓励了先生。上海解放十周年,先生作《哨遍》一首为纪念。又作《回忆上海解放时情事三绝句》。国庆吉年,先生作诗一百一十五首向中央献礼。

1960年被国务院聘请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国庆节,发表《给海外侨胞公开信》,宣传国内突飞猛进的建设,民生康泰,科技进步,与团结协作精神。 沈尹默

1961年1月1日,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也谈毛主席书赠日本的鲁迅诗》。4月8日,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被选为该会的主任委员。会后举行书法展览,先生展出所书正,行,隶等作品。

1962年参加第二次上海市文联,先生被选入主席团成员,在文代会上先生被选为市文联副主席。6月,八十生辰,全家出游太湖,先生作"定风波"词为纪念。《谈中国书法》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1963年被选为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

1964年9月14日,日本丰道春海书法展览在沪揭幕,与郭绍虞,丰子恺,王个等出席开幕式。9月26日,在上海市五届一次人代会上,先生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月,先生赴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5年书法在湖州展出。《兰亭叙》真伪问题曾引起争论,先生作了多首有关兰亭的诗,与赵朴初互有唱和。撰写《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发表于香港《大公报》《艺林》周刊。

1966年1月,为《文史资料》撰写《我和北大》。2月20日,先生在病室中口占《西江月》一首。

1967年马一浮卒于西湖先生含泪吟诗纪念一代儒宗。

1971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询问先生近况,但"四人帮"对总理指示拒不传达。相反,对先生进行疯狂迫害。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66年2月,因肠阻塞入华东医院进行开刀治疗,割去肠约十寸,手术良好。

1971年6月1日,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6月4日在上海西宝兴路火葬场中厅家属向遗体告别。 -现代-沈尹默书法集1 197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为先生平反昭雪,开追悼会。追悼会在12月29日于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举行,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杨恺主持,市革命委员会秘书长致悼词,参加者约五百人,各地致电致函惧者为数甚众。

主要成就

书法

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沈先生的 书法理论 著作,则多发表于1949年以后,1952年的《谈书法》,1955年的《书法漫谈》,1957年的《 书法论 》和《文学改革与书法兴废问题》,1958年的《学书丛话》,1960年的《答人问书法》,1961年的《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以及《和青年朋友们再谈书法》,1962年的《谈中国书法》和《怎样练好使用毛笔字》,1963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1964年的《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和《 二王法书管窥 》,1965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1978年的《 书法论丛 》,1981年的《 沈尹默论书丛稿 》。

沈老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人民的喜爱。 特别是1981年出版的《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他二十岁以后的各个时期的 代表作 ,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1999年的《沈尹默手稿墨迹》则为他的草稿书扎精品四十余件,以 行草 为主。1960年,横跨四十年,可以看到沈老楷书从北碑、唐晋风味演变到自成独特风格的过程。乃为研究沈氏 碑帖 及学书者临摹之范本。其中一种为沈老在1921年为蒋(中正先生)母王太夫人书墓志(现陈列于台北中正纪念堂)。 现代--沈尹默书法4

北京大学书画协会 会长 张辛 教授在评点北大书法史时还提出:“北大历史上称得上书法理论家的屈指可数,似只有沈尹默、 林宰平 (志钧)诸公, 李志敏 先生承其遗绪,先后写成并发表了《 书论 》和《 草论 》。薄书两册,重量压手,意蕴不凡。”

沈先生书法有三大功绩:一是沈尹默成为了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具有新文化名人、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而又全身心地在书法被边缘划时代坚持书法大业,努力实现书法的伟大复兴,为身体力行推进书法文化发展的第一人。第二,重视书法研究会的研究功能,进而推进国际化书法的发展,促成了多次中日书法展,功不可没。第三,把书法从晚清文人的馆阁体中解放出来,变成了20世纪中国书法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书法运动。

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他的书法用笔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带赵孟頫之骨肌,深受众多文人墨客的赏识。

[Module:1f0gjji1a2ltd]

沈尹默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同样有精深的造诣,写出了不少书论著作,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稿,他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其技法进行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不断推出新的著述。沈先生化古开今,在传承中创新,在阐释中发展,把笔法问题讲解清楚通透,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个人作品

《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

着有《 二王法书管窥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等。出版主要书法集、字帖有《 沈尹默法书集 》《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约二十种。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

人物评价

台湾大学教授 傅申 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

已故浙江美院 陆维钊 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王岳川 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沈尹默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之聘,到北大任教。他开始是教《诗经》和历史的,北大聘请沈先生教学,教的不是书法,而是《诗经》和中国史。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国历史的人,其国学水平当然了得。可以说,沈先生首先是个学者,是一个思想者,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 

著名文学家 徐平羽 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 谢稚柳 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后世纪念

故居

故居是沈尹默自1946年从重庆东归即租赁此屋至1971年病故。1987年沈夫人褚保权向虹口区人民政府请求自费筹办故居,并于1988年7月得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虹口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并将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区文化局资助下,1988年10月故居经修缮落成,1990年10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故居属民办公助性质,划归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协助管理。 沈尹默 虹口区海伦路504号的沈尹默故居,是沈老人生中最后25年的居住地。 虹口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出资20万元用于故居修缮,并对故居展览重新布局。修缮后的沈尹默故居,面积达到190余平方米。此次对外免费开放的展室主要集中在一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新文化运动先驱”“一代清才书法家”“老树逢春也著花”。

故居规模

故居是一座北朝南三层楼房,清水外墙,黑色的门旁悬挂着沙孟海题写的“沈尹默故居”木雕直匾,门厅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书写的横额“沈尹默先生故居”。占地面积9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故居陈设

故居一楼原会客室与餐厅分别辟为陈列室,二楼书房与卧室保持原样,三楼仍为储藏室。一楼展厅呈横“8”字型。厅内安放着一尊玻璃钢的沈尹默半身塑像,通体洁白,上有李力群“一代风骚”行书题词,展厅共有六大块版面组成,内容六个部分:我党早期挚友;五四文化先驱;书坛一代宗师;领袖赞赏自书;伉俪砚边情深;毕生精通书法。有沈尹默与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于右任、郭沫若等交往活动的照片,沈尹默凝神执笔的大幅工作照片,有沈尹默长年临摹的名碑书帖,各地出版的沈尹默墨迹、手稿和论著,展柜里陈列着毛泽东1950年12月26日签署的任命沈尹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的委任状,周总理签发的任命沈尹默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的原件,还有沈尹默生前使用过的一套文房四宝、图章等珍贵实物。 沈尹默 二楼西侧为卧室,东为书房,书房中有沈尹默与夫人的合影照,两旁悬挂着“艰苦自得力,金石不随波”的沈尹默手书的对联,墙上还有多幅沈尹默书法精品和一幅竹画镶嵌在玻璃镜框里。书房中的书架、沙发、桌椅、笔砚等均保持原样。至1991年底,故居珍藏文物史料、照片计有200余件。故居工作作人员利用馆藏资料出版了《沈尹默书小草千字文传》《尹默二十年祭凝静》等书刊。

中文名
沈尹默
别名
君默、秋明
本名
国籍
中国
职业
性别
出生地
陕西汉阴
出生日期
1883年
去世日期
1971年6月1日
祖籍
浙江湖州
民族
汉族
信仰
道教
职位
职称
代表作品
《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妻释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
主要成就
书法与于右任并称“南沈北于”
别号
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