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

人物 | 行业人物 | 唐末五代高道、道门领袖

杜光庭简介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时,如为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随僖宗入蜀,后来追随 前蜀 王建,官至 户部侍郎 。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

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杜光庭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对“重玄之道”尤其推重。其思想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不融佛教,保持 道家 本色。一些著作亡佚于元初,无法见其原貌。研究杜光庭的专著有《唐代 老学 研究——以 成玄英 、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人物信息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字圣宾(又作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儒学,博通经、子。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间应九经(儒家的九种经典)试,不中,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台山学道。唐僖宗闻其名声,召入宫廷,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

人物概述

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入蜀,见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继位后,亲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相传85岁时逝世。杜光庭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分为“五道”、“五宗”,对“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认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谓绝仁、义、圣、智,在乎抑浇诈聪明,将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素抱朴,泯和于太和,体道复元,自臻于忠孝”,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经》,发挥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内则修身”,“外以理国”,囊括无遗。又主张“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于道教的传播和发展。其著作还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道教灵验记》等二十余种。

人物生平

杜光庭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高道,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唐懿宗朝应九经举,赋万言不中,乃弃儒入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司马承祯传薛季昌、季昌传田虚应,虚应传冯惟良,惟良传应夷节)。尝谓汉天师、陆修静撰集的道门科教,因岁久废坠,乃考定真伪,条列始末,为天下道流遵行。郑畋荐其文于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时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①中和元年(881),随僖宗避难成都,遂留于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命为太子元赝之师。王建曰:“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②光庭荐儒者许寂、徐简夫以侍东宫,颇与议政事,相得甚欢。永平三年(913),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通正元年(916)迁户部侍郎。乾德五年(923),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不久,杜光庭隐于青城山白云溪。尝建飧和阁,奉行上清紫虚吞日月气法。③他与诗僧贯休友善,每相戏谑。一日,二人并骑于道上,而贯休马忽坠粪,光庭连呼:“大师大师,数珠落地!”贯休应曰:“非数珠,盖大还丹耳。”

杜光庭学识渊博,攻读有方。尝谓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学于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经籍备熟。”④以五日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以第五日为游憩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遂得精进。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述极丰。收入《正统道藏》的有二十七种,《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亦见于《正统道藏》,可知有所重复)。主要有《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广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道教灵验记》十五卷,《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陆修静、张万福、李景祈、留用光、蒋叔舆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以及其他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对道教的建设有过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大批著作,不仅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道教面貌,也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复兴准备了一定条件,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典籍资料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

杜光庭

道士杜光庭字宾圣,号束瀛子,本处州人《青城山记》云:京兆杜陵人。博极群书,志趣超迈。唐懿宗朝与郑云叟赋万言不中,乃奋然入道,事天台道士应夷节。常谓道法科教自汉天师暨陆修静撰集以来,岁月绵邈,几将废坠。遂考真伪,条列始末,故天下羽调永远受其赐。郑畋荐其文於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当时推服,皆曰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中和初,从驾兴元道,游西县,适遇术士陈七子名休复,洒然异之,披榛穴地,聚瓢酒酌之,曰:以此换子五藏尔。先生知国难未靖,上表丐游成都,喜青城山白云溪气象盘确,遂结茅居之。溪盖薛昌真人飞升之地也。未几,驾将复都,诏光庭醮二十四位。会王建霸蜀,召为皇子师。建谓曰: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光庭不乐宫中,荐许寂、徐简夫自代,因老于成都。相国徐光溥志学之年,执弟子礼事之。光庭尝谓曰:予初学於上庠,而国子监书籍皆备。先读天文神仙之书,次览经史子集。一月之内,分布定日而习之,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四日记故事,五日游息。凡五事,每月各六日,如此不五七年,经史备熟。韦蔼学士以兄之相国庄之文集请为序,光庭曰:相国富有文辞,若集中不删落小悼浮艳等诗,不敢闻命。建用张格,乃唐相浚之子,其才卫高於时,而於故实未通。治蜀初,小大事每令咨禀,盖光庭非止善辞藻,而已有经国之大才。时有道士感庭秋谒之而不遇。一日忽谓门人曰:青城方创真宫,工未毕,昨梦朝上帝,以吾作岷峨主司,恐不久於世。门人皆沾襟,及真宫成,时后唐庄宗长兴四年癸巳十一月,光庭八十四岁,一日一披法服作礼辞天升堂,趺坐而化。颜色温眸,宛若其生。异香满室,久之乃散。光庭有一白犬,目之日吠云,令以麻油涂足,绘布裹之,曰:吾闻油涂犬足可日行万里。遗巡,吠云亦号叫数声而毙。光庭尝撰混元图、纪圣赋、广圣义、历帝记暨歌诗杂文,仅百余卷,行于世。凡所着述,未尝不以经济为意《蜀梼桃》云:有文千余卷,皆本无为之旨。如山居百韵诗及纪道德怀古今二篇,有□一言至十五言颇有益於教化。蜀主王建初赐号广德先生,又欲优於名秩,询于故事,毛文锡献言:唐武德初祁平定为金紫大夫,开元中尹惜居谏省,於是以为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延之玉局化,通正初迁户部侍郎。衍袭位,尊为传真天师,特进检校太傅太子宾客兼崇文绾大学士。

历史功绩

杜光庭可谓唐末五代时期的高功大德,在僖宗朝即获赐紫加官,曾被目为“扶宗 立教,海内 一人”的大人物。唐亡,杜光庭依仕前蜀,先后被王建、王衍父子赐号、封爵,甚至担任各 种俗职。这些直接关系到对杜光庭的认识和了解,但今人对此辨析考证不足。

①面对史 籍繁 复纷乱的记载,征引稍有不当,便致矛盾、舛误错杂其间。本文即就此试作梳理考辨,愿抛 引玉之砖,为杜光庭研究尽绵薄之力。? 唐代担任俗职,获赐紫衣、封爵的道士很多。

②杜光庭早年科举失意,但天台山“奋然入道 ”

③以后,便平步青云,在僖宗朝获得尊崇。对此,较确切的记载就是《历代崇道记》文 后 杜光庭所署:“中和四年(884)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弘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 光庭上进谨记”

④这个记载应该是可信的,但当时杜光庭与僖宗具在成都,杜光庭获赠 紫 服、弘教大师之师号等是在入蜀之前还是之后?《宣和书谱》卷五云:“弃儒衣冠入道,游 意澹漠……僖宗临御,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应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云:“郑 畋荐其文于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从《宣和书谱》、《历世 真仙体道通鉴》所载,杜光庭可能在僖宗践祚初年(874即位)就辞吴进京,获赐紫加官。

另外,《广成集》收的多为杜光庭入蜀以后的表奏、青词,但却署:“上都太清宫内供奉应 制文章大德赐紫杜光庭撰”,这可能是出于尊唐之意,如果不是后人妄署,从中我们可以看 出,杜光庭还被授予“内供奉道士”。杜光庭《〈太上洞渊神咒经〉序》所署官阶中也有“ 内殿供奉”,详见下文。内供奉可以随侍皇帝左右,能够自由出入宫禁大内,地位相当显赫 。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杜光庭早年在道教界的地位和威望。

杜光庭依仕前蜀以后,尊崇有加,但有关其加官进爵的记载较为混乱,就其获赠师号、封爵 、担任俗职的时间、品级和过程尚待澄清。考证杜光庭仕蜀经历最重要也最可靠的文献当是杜光庭的表奏文。据《蜀 杌》卷上,前蜀 天汉元年(917)蜀主“以广成先生杜光庭为户部侍郎”,为此杜光庭曾进《谢恩除户部侍 郎兼加阶爵表》: 臣某言,伏蒙恩敕,除授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广成先生者⑤。 可见前蜀天汉元年(917),杜光庭任职事官户部侍郎,除授散官光禄大夫、勋官上柱国, 封爵蔡国公。但赐号“广成先生”却不能笼统地认为也是这一年。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八:(后梁乾化三年)丙子,蜀主以道士杜光庭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 广成先生。光庭博学善属文,蜀主重之,颇与议政事。根据《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后人很容易把两次加官进爵的品级和时间混淆。因为两处记载 都提到“广成先生”和“蔡国公”。按《资治通鉴》,“蔡国公”为后梁乾化三年(913) 封或不可信,因为从杜光庭《谢恩除户部侍郎兼加阶爵表》的题目可以看出,封爵也在谢恩 范围,蔡国公当是前蜀天汉元年(917)封。 而赐号“广成先生”在谢恩表题目中就没有提 到,而且表文中尚云:况复启运之初,垂裳之始,锡峒山之美号,加北省之华资。无以身谕国之谈,上裨天庭;乏 造膝沃心之议,仰副宸衷。揣身世而荣显居多,于爵位而贪饕已极,岂可重尘清级,更履殊 荣。 可见在“启运之初,垂裳之始”,杜光庭就获赠“峒山之美号”,加“北省之华资”。“峒 山之美号”典出《庄子·在宥》,该篇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 于崆峒之山,故往而见之。”“峒山之美号”即指“广成先生”;“北省华资”则指门下省 和中书省的官职,唐朝尚书省在中书、门下之南,又称南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则合称北省。 显然杜光庭是延续旧说。再看上引《资治通鉴》,“蜀主以道士杜光庭为金紫光禄大夫、左 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这里与唐有所区别,但这一点还不至于有什么不同。可见杜光庭天汉元年(917)所说的“启 运之初,垂裳之始,锡峒山之美号,加北省之华资”与《资治通鉴》后梁乾化三年(913) 所载是同一件事,只是《资治通鉴》云“封蔡国公”当是前蜀天汉元年事。从中我们还可以 看出,前蜀天汉元年(917),杜光庭的官阶品位较前蜀永平三年,也即后梁乾化三年(913 ),所任的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左谏议大夫有所上升,在王建统治后期受到极大尊崇 。 前蜀永平三年(913),太子元膺遭诛。此前杜光庭曾为之师。《新五代史》卷六十三云: 建以元膺年少任重,以记事戒之,令“一切学朕所为,则可以保国。”又命道士广成先生杜 光庭为之师。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乾化三年(913): 蜀主命杜光庭选纯静有德者使侍东宫,光庭荐儒者许寂、徐简夫,太子未尝与之交言。为太子师,应有东宫官阶,但杜光庭自己从未署过,显然这与太子后来遭到诛杀有关。那么 杜光庭何时担任太子师呢?前蜀武成二年(909)立王宗懿(后改称元膺)为太子,王建加 尊号英武睿圣皇帝⑥,为王建加尊号,杜光庭特进《谢允上奏尊号表》⑦,由此,很 可能在这 一年杜光庭就任太子师,或出任前蜀其他官职。杜光庭何时以何种方式出仕,关系到后人对 其出处大节的评价,如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卷五《高尚士》云:“郑(云叟)则后唐三诏 不起,杜则王蜀九命不从,可谓高尚隐逸士。”另外杜光庭还曾有广德先生的师号,也许是 在前蜀出仕以后获赠,到永平三年(913)才改赠广成先生。 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卷五云:“王蜀广德杜先生光庭”;北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下云 :“蜀先主开(王)建初赐道士杜光庭为广德先生、户部侍郎、蔡国公”;南宋李石《续博 物志》卷二:“广德先生杜光庭,处州人。”《鉴戒录》、《湘山野录》及《续博物志》皆 近俳谐之言,然亦非全无可取,尤其《鉴戒录》,《通鉴考异》即屡用之,《全唐诗》、《 全五代诗》亦凭之得诗不少,何光远又曾仕后蜀,所言往往可资考证。据此,王建初赐杜光 庭广德先生应是可信的。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也有记载,而且较为详细 ,谓王建初赐号“广德先生”,后“欲优於名秩”改为“广成先生”。

关于杜光庭的官爵升迁变化,还有必要提及的是前蜀后主王衍时期。前蜀光天元年(918) 六月,王建卒,王衍嗣位,此后两年内,杜光庭官爵没有变化,作于前蜀乾德二年(920) 的《道德真经元德纂序》仍署:“乾德二年庚辰降圣节戊申日,广成先生光禄大夫尚书户部 侍郎上柱国蔡国公杜光庭序。”但乾德三年(921),光庭又获赐“传真天师”号,任崇真 馆大学士?⑧,此外,杜光庭官阶品位似乎还有升迁。《宣和书谱》卷五云: 传授真大(天)师特进捡(检)校太傅太子宾客兼崇文(真)馆大学士行尚书户部侍郎广成 先生上柱国蔡国公。此时杜光庭的散官阶品已由“光禄大夫”升至“特进”,另有检校官“太傅太子宾客”。这 或许不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杜光庭《〈太上洞渊神咒经〉序》所署职衔与此略同,这篇序文 是杜光庭为刊刻《太上洞渊神咒经》撰写的⑨,序前署为: 唐引驾传真天师特进检校太傅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崇真馆大学士上柱国彭城郡蔡国公弘 教大师金门羽客文章应制内殿供奉三教谈论广成先生食邑五千户实封一千六百户。

从所署师号、俗职、赐紫来看,既有僖宗朝的“弘教大师”“文章应制” “赐紫”、“内 殿供奉”,又有前蜀王建时的“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彭城郡蔡 国公”、“广成先生”;还有后主王衍时的“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而“特进”也 当是后主王衍所授。前蜀王衍时期,杜光庭已经年迈,这种官阶品位名号的堆积,若确实由 杜光庭自己签署,多少带有总结回顾的意味。但据《十国春秋》卷四十七所载,杜光庭接受 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以后,“未几解官,隐青城山。” 前蜀咸康元年(925)后主王衍 迎降,杜光庭解官退隐很可能在此之前,若此也算明智之举。

①但王瑛先生的《杜光庭事迹考辨》一文,对此多有涉及,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 见《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巴蜀书社1994年。

②王永平《唐代道士获赠俗职、封爵及紫衣、师号考》对此有详细考证,见《文献》2000年 第3期,第67页。

③《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见《道藏》第5册,第330页。

④见《道藏》第11册,第7页。

⑤杜光庭《广成集》卷1,见《道藏》第11册,第232页。

⑥《新五代史》卷63、《资治通鉴》卷266均谓前蜀武成元年(908)立宗懿为 太子,《蜀杌》、《锦里耆旧传》谓武成二年(909),这里从武成二年 的说法。

⑦见王文才、王炎《蜀?杌校笺》第1卷《前蜀先主》,第93页,巴蜀书社 1999年版。

⑧《蜀杌》卷上云:“(乾德三年)八月衍受道录於苑中,以杜光庭为传 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⑨序文后云:“今此重求敏手,再启胜因,极雕刻之能,尽濡染之妙;冀施行之不泯,俾流 布以无遗。”

主要作品

杜光庭是晚唐五代知名的传奇作家,代表作品有《虬髯客传》、《维扬十友》、《姚氏三子》等。《虬髯客传》讲述唐开国名将李靖与杨素红拂妓张氏的爱情传奇,穿插他们与海外奇人虬髯客的奇缘。《姚氏三子》讲唐御史姚氏的一子二甥读书山中,遇织女、婺女、须女星降临,委身下嫁,并让孔子与姜尚教其文武技艺,后因泄密愚钝如初。《维扬十友》讲一老叟用千年人参向帮助他的维扬十友报恩之事。

杜光庭写过两首著名的宝塔诗《纪道德》和《怀古今》,堪称代表作。

《纪道德》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後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刻。

《怀古今》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沈。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中文名
杜光庭
别名
字圣宾,号东瀛子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处州缙云(今属浙江)
出生日期
850年
去世日期
933年
籍贯
浙江
代表作品
《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等
主要成就
大量整合完备当时道教科仪和经典;开唐后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