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

人物 | 历史人物 | 慧净

慧净简介

【慧净】(578~?)唐代僧。真定(河北)人,俗姓房。十四岁出家,研习大智度论及其余经部。

概述

【慧净】(578~?)唐代僧。真定(河北)人,俗姓房。十四岁出家,研习大智度论及其余经部。未久,从志念习学杂阿毗昙心论、大毗婆沙论等。博通经论,有辩才,能诗文。贞观二年(628),师参与译经,笔受大庄严论,并撰疏三十卷。由是名声大扬,房玄龄等称师为东方菩萨。贞观十年,于京师纪国寺开讲席,王公士夫云集。十三年,太宗集诸宦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请师开讲法华经,时有道士蔡晃,好论独高,帝乃下令遣与抗论,师遂展无碍辩才,大挫道门之锐。佛法能盛于唐,慧净之功不可没。后任普光寺住持,常以妙音导示群生。十九年,玄奘从西域返唐,敕师参与译经,师以病未赴,时年六十八。其后,事迹不详。著有盂兰盆经疏、弥勒成佛经疏、杂心论疏、俱舍论疏、诗英华、金刚般若经注疏、仁王般若出要赞等十余种。[续高僧传卷三、佛祖统纪卷三十九]

简介

贞观十二年,皇太子在弘文殿召集三教学者,有纪国寺僧慧净讲《法华经》,道士蔡子晃讲《道德经》,并就《法华经》“序品第一”问题展开争议。稍后,又有太子中舍辛请作《齐物论》,从“心存道术”的立场出发,倡道释齐一玄同之论、论云:“一音演说,各随类解。蠕动众生,皆有佛性。然则佛陀之与大觉,语从俗异;智慧之与般若,义本玄同。习智觉若非胜因,念佛慧岂登妙果?”这里的“大觉”、“智慧”言道教。根据辛请的看法,圣人以一音演说教法,道佛二家各随类解,究其根本理趣是相同的,只不过说法各从俗而异,如果一定要在道佛二家之间强生分别,那就流于“空谈”,不达妙理,所以又说:“必彼此名言,遂可分别,一音各解,乃玩空谈。”从更高的境界上说:“诸行无常,触类缘起,后心有待,资气涉求,然则我净受于熏修,慧定成于缮克。”佛教般若以“诸行无常”、“触类缘起”等理论,诱导修持者入于净慧,是资借气力勤求慧觉,所以“有待”于后天心色之用,则于庄生齐物逍遥之旨有所未尽。辛谞的这篇论文保存未全,但仅从慧净所引录的片段看,《齐物论》在唐初代表了较高的理论水平。他着眼于庄子“绝其有封”、逍遥无待的人生境界,责难般若止观诸说的滞相,认为庄子的理趣境界较般若高妙,这可以说是以庄子的理趣诘难般若,而指佛教熏修之“我净”、缮克而得之“慧定”为“资气涉求”的“有待”,辛谞的道家之说已开慧能南宗禅之风,从慧悟境界上突破般若空宗由观入定的修持方法,是唐初走出般若烦琐哲学的正路,对后世般若学有着重大的启迪与影响。辛谞亦以其理趣“诞傲自矜”,有释子与之对论者,“必碎之于地,谓僧中之无人也”。针对辛谞之说之行,慧净著论抗争。认为佛法“万善所以兼修”、“一音所以齐应”,不止于《老子》的“绝圣弃智”、“抱一守慈”,老子之道只是“冷然独善,义无兼济”,所以佛道二教优劣无可伦比。至于说到道释齐一玄同,强生分别则为“顽空”,慧净声称:“窃以逍遥一也,鹏踌不可齐乎九万;荣枯同也,椿茵不可齐乎八千。”以道教拟同于佛教,犹以爝火侔于日月。说到庄子无待逍遥的境界,慧净强调:“庄生所以绝其有封,非谓未始无物。”所以道释优劣深浅不可不分,分而后知其是非,则舍道从佛便齐一玄同了。若言修持之法,则新故相传,“假熏修以成净,美恶更代,非缮克而难功。是则生灭破于断常,因果显乎中观。斯实庄释玄同,东西理会,而吾子去彼取此,得无谬乎?”①从慧净这些言论看他对《庄子》深旨的理解,似反不及支遁的《逍遥论》。

中文名
慧净
职业
僧人
性别
出生地
真定(河北)
出生日期
578年
所处时代
唐朝
代表作品
《与英才言聚赋得升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