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

人物 | 历史人物 | 南朝文学家

任昉简介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 南朝 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 竟陵八友 ”之一。

任昉幼年时刻苦好学,才华横溢,知名乡里。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 刘秉 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任 太常博士 、征北行参军。齐永明二年(484年),被丹阳尹 王俭 聘为主簿。后来进京官拜尚书殿中郎,随后又调任为竟陵王 萧子良 的记室参军,后因父丧而辞官。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子 步兵校尉 ,掌管东宫书记。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即帝位后,任命任昉为 黄门侍郎 ,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监二年(503年),出任义兴太守。此后先后出任吏部郎中、 御史中丞 、 秘书监 、领前军将军。天监六年(507年)春,出任宁朔将军、新安太守。

天监七年(4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子”。

概述图参考资料(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任昉未出生时,他的母亲裴氏有一次在白天睡觉,梦到一个彩色的 旗盖 四角悬挂着铃铛,从天而降,其中一个铃铛落入了裴氏的怀中,裴氏心跳得厉害,随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任昉。

任昉身高七尺五寸,从小聪明灵透,被称赞为悟性如神。四岁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写文章,自己写出《月仪》,文辞内容都很美。 褚彦回 曾对 任遥 说:“听说先生有个好儿子,真为你高兴。正所谓有一百不算多,有一个不算少啊。”任昉从此名声更大。   十二岁时,他叔叔任晷善于识人,见到他叫着他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任昉对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间从没有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

宋丹阳尹 刘秉 征辟他为主簿。当时任昉十六岁,赌气得罪了刘秉的儿子,导致长期得不到提拔。过了很久,才转任 奉朝请 ,随后被推举为兖州秀才,又被任命为 太常博士 ,接着又提升为征北行参军。

入仕齐朝

任昉 永明二年(484年),卫将军王俭任 丹阳尹 ,接纳任昉为主簿。王俭特别钦佩、重用任昉,认为当时无人可同任昉并论。此后任昉被提升司徒刑狱参军事,进京后任尚书殿中郎,随后又调任为 司徒 、竟陵王 萧子良 的记室参军。当时琅邪王萧融有才气,自以为天下无双,等见到任昉的文章,便恍然若失。任昉后因父亲去世离职。  

任昉特别孝顺,守丧时居行按礼行事。三年守丧期满后,身体虚弱地柱着拐杖才能站起来。齐武帝对任昉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哀痛过度超越礼节,使人担忧,如有什么意外,不光你们家会丧失亲人,于公也会损失一位栋梁之才。要好好劝劝他。”任遐劝任昉吃些东西,任昉当时勉强咽下,回去就又吐了出来。他父亲任遥吃槟榔,经常咀嚼,临终时曾要槟榔吃,但剖开百来个,没有一个好的,任昉也有此嗜好,所以深为此遗憾,于是终生不再尝槟榔。任昉父丧守丧期才满母亲又去世了,任昉已经因悲痛而衰弱不堪,每当痛哭就会昏厥,半天才能苏醒过来。任昉在墓旁搭起草屋,住在这儿守墓以尽丧礼。他经常趴着哭泣的地方,已经不长草了。任昉平时身体强壮,腰围挺粗,丧服期满后形容枯槁,难以辨认。

辅政萧鸾很器重任昉,在任昉服丧完毕后准备对他大力提拔,但被不喜欢任昉的人说了坏话,只好委任他为太子 步兵校尉 ,掌管东宫书记。隆昌元年(494年), 萧鸾 废郁林王 萧昭业 ,将出任 侍中 、 中书监 、 骠骑大将军 、 开府仪同三司 、 扬州刺史 、 录尚书事 ,封为宣城郡公,增兵五千,让任昉为他起草就职谢恩的章表。写成后,萧鸾不喜欢其中有对自己贬损的言辞,对此很是恼火,于是任昉在萧鸾称帝以后的整个建武年间职位始终不能升迁。

入仕梁朝

任昉石像 任昉很会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记叙文,才华横溢,当时王公的上书奏文,多请他代写。任昉下笔即成,不用修改。 沈约 堪称一代词宗,也很推崇他。齐明帝萧鸾去世后,任昉迁任 中书郎 。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攻克京都,幕府刚建立,就让任昉担任骠骑记室参军,专门负责起草文书。原因是萧衍和任昉曾在竟陵王官舍西邸相遇,萧衍私下对任昉说:“我要是当了三公,就任命你作记室。”任昉也和萧衍开玩笑说:“我若当了三公,就任命你做骑兵。”意思是说萧衍很会骑射。所以现在让任昉担任骠骑记室参军,是应过去的话。任昉给萧衍的书信中说:“昔日太平清静之时,您曾经对我有预言,本意是对我提拔,看起来却像善意的玩笑。谁料我竟如此幸运,昔日之言一点没有落空。”就是指的这件事。萧衍准备篡位登基时,以齐和帝萧宝融名义颁布的禅让文告,多由任昉写成。萧衍即帝位后,任命任昉为 黄门侍郎 ,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不久又以原职兼管著作事务。

为官清正

天监二年(503年),任昉出任义兴太守。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妻室儿女只吃粗米饭。在此期间,任昉曾与在彭城的好友 到溉 和他的弟弟 到洽 ,一起游历山水。任昉从义兴离任时,只有七匹绢、五石米的家当。回到京都时没有衣服可以更换,是 镇军将军 沈约派人带着衣服去接他的。任昉到京后再度出任吏部郎中,参与执掌任选官吏之事,但干得不称职。不久转任 御史中丞 、 秘书监 、领前军将军。自齐朝永元年以来,皇宫藏书馆的四部图书篇目卷次杂乱,任昉亲自校订,从此篇目才被整理勘定。

天监六年(507年)春,任昉出任宁朔将军、新安太守。在郡期间不注意衣着打扮,独自一人随便的拐杖拄着拐杖,步行到城镇村舍走街串巷,民间有是非官司,随即就地裁决。这样处理政事既清静又省事,官民都感到很便利。

任内去世

天监七年(5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家里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没有钱财安葬。任昉留下遗言,不许家人把新安的任何一件东西带回京都。下葬时棺材是用杂木做的,平时的旧衣服做装殓。新安全郡人都很悲痛,百姓们一起在城南给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他。梁高祖听到他的死讯时,正在吃西苑绿沉瓜,立时把瓜扔到盘子里,悲痛难禁。屈指算了算说:“任窻年轻时常怕活不到五十,如今是四十九,可算是知道自己的气数啊。”当天就为他举哀,哭得很悲痛。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子”。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心系百姓

梁高祖天监二年(503年),义兴(今宜兴)闹灾荒,任昉用自己的俸米熬粥赈济灾民,救活2000多人。由于灾年,因贫困有人生下孩子不养活,任昉严格限令,这与杀人同罪。并给怀孕的妇女供给费用,受到救济的有几千户之多。任昉的公田,年产米800余石,他只取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都用来救济乡民。

任昉关心百姓疾苦。当地年满80岁的老人,他都派衙门官员前去看望。新安郡内有蜜岭产杨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给太守采摘,任昉认为不能为一己之私让百姓冒生命危险,当时就命令停采,官吏百姓都认为这是百余年没有过的德政。

文学成就

任昉是以学问为诗,以博见为文的一派人物的领袖之一。

骈文

任昉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骈文,且他的骈文大多是一些骈体公牍文章。骈体公牍文章一直应用于政治生活中,骈偶句型使庙堂公文整饬典雅,但同时亦限制了文意的自由表达。然高明的写手力图在偶句中融入文意浓密的故典旧实进行补偿,表意伦理,畅行不悖,达到了骈体公文形式与内容相对和谐的结合。任昉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人称“ 五经笥 ”,最擅长用典。任昉虽然不是六朝最擅长骈文的人,但也为骈文的发展完善献力颇多。用典为骈文的文体要求之一,任昉的功劳在于,他力图将这一问题特征推向繁密、工整、妥帖的极致。任昉的骈文,虽不比 庾信 的优美浑融,但就其身处年代的文学发展而言,至少在萧统等眼里,他已经于继承拓新中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诗歌

任昉在其诗歌中追求典故的运用,形成了以学问入诗的创作习惯。因以学问为诗,任昉诗歌的风格就趋向于雅正渊永。因善用事义,又不滞碍于典故对于诗意的表达,且多有直率明达的语句,其诗歌又呈现出质朴的风貌。任昉作诗不关心声律平仄,这在永明体兴起并风行的当时也较为特殊。

在当时,任昉作诗使事用典,标榜学问,得到相当一部分士人的认同及效仿。从现存诗歌看,任昉的诗虽不是上乘之作,但亦是特色鲜明的作品。

方志学成就

任昉的方志学成就集中体现于《地记》一书中。《地记》是任昉在陆澄《地理书》的基础上增补84部志书汇编而成,共计252卷。主要保存了从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的方志。任昉编纂《地记》时,收书极广,但凡记载地表人文、自然地理现象的书籍,统统收录。这其中,不但包括总志和区域志,还包括专述异物、都邑、行记、山川、冢墓、地名、寺观等的专题志书。由此可知,任昉的修志观已相当宽泛。他认为对特定地理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记述的图文,都可归诸方志学范畴。不过,任昉修志观亦有强烈的唯心性,即神话传说和现实记载尚未分离。

任昉的《地记》是继陆澄《地理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部方志学丛书。这部方志学丛书,对于方志保存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收录《 山海经 》等全国性总志,还收录大量地方州郡县志、山川图记、都邑志、异物志、外域传奇等,从中可以全面了解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中国及外域诸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物产、民俗、外交等情况。《 四库全书总目 》把《地记》称作“丛书之祖”。

藏书成就

任昉对书籍典章无所不读,家虽贫穷,藏书却有上万卷,是梁代三大藏书家之一。据《 梁书 》记载,任昉藏书有书目,这是史有明文的私人藏书编目的最早记载 。

任昉的藏书中善本异本书很多,能补充国家藏书之缺漏。在任昉去世后,梁高祖派学士贺纵同沈约一起校勘他的书目,官家没有的书,就拿任昉家的书补充。这种私家藏书补国家藏书之缺,起到了保存典籍、传承文化的功用。

个人作品

任昉著有《述异记》2卷、《杂传》247卷、《地理书钞》9卷,《地记》252卷、《文集》23卷、《文章缘起》1卷等。任防的赋,现在仅存《报陆捶赋》、《静思堂秋竹赋》、《 赋体 》三篇。诗现存24首。

家族成员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先

任敖

汉初御史大夫。

父亲

任遥

南朝齐中散大夫。

母亲

裴氏

-

伯父

任遐

字景远,官至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

儿子

任坷

字东皇,官至尚书外兵郎。

任坒

字西华,家贫,一次冬天穿着单薄的衣衫,碰见了任昉生前好友 刘孝标 ,刘孝标因此写了《 广绝交论 》

任址

字南容。

任堦

字北叟。

轶事典故

为人孝顺

任昉对父母极其孝顺,伺候得病的父母时,睡觉从不脱衣服,时刻准备起来;汤药、饮食一定要先亲自品尝试探温度,再喂食长辈。后来任昉因为父亲去世辞官,痛哭以至于眼中流血,如此三年,拄着拐杖才能起来,任昉一向身体强壮,守孝完毕后让人都认不出来了。任昉奉养叔父、叔母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侍奉哥哥嫂嫂非常恭敬小心。亲戚贫困,他一直供养接济他们。所得的薪水,四处馈赠,都分散给了亲属、亲戚,所剩无几。

喜交朋友

任昉喜好交结朋友,鼓励、进荐朋友,得到他称誉的人大多升迁了,所以官宦及官宦子弟都争着与他交往,家中宾客经常不下数十人。当时的人很仰慕他,称他为任君,意思是说他像汉朝的 三君 一样。陈郡的殷芸给建安太守到溉写信道:“哲人去世了,模范与世长辞。楷模现在哪里?谁来指引方向?”朋友推崇他到了如此高度。

不治家业

任昉不治家业,以至于没有居住的房屋,有人笑他乞讨租借财物,还时常散发给亲友。任昉经常感叹说:“知道我的人认为我是叔则( 裴楷 ),不知道我的人也认为我是叔则。”

史书记载

《梁书·卷十四·列传第八》

《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人物评价

《梁书》:①昉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②观夫二汉求贤,率先经术;近世取人,多由文史。二子之作,辞藻壮丽,允值其时。淹能沉静,昉持内行,并以名位终始,宜哉。江非先觉,任无旧恩,则上秩显赠,亦末由也已。

《南史》:①昉尤长载笔,颇慕傅亮,才思无穷。②性通脱,不事仪形,喜愠未尝形于色,车服亦不鲜明。③论曰:二汉求士,率先经术;近代取人,多由文史。观江、任之所以效用,盖亦会其时焉。而淹实先觉,加之以沉静;昉乃旧恩,持之以内行。其所以名位自毕,各其宜乎!

任昉叔父任晷:阿堆,吾家千里驹也。

南朝·齐文学家 王俭 :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

南朝·梁文学家 殷芸 :哲人云亡,仪表长谢。元龟何寄?指南谁托?

南朝·梁诗人 王僧孺 :过于董生、扬子。昉乐人之乐,忧人之忧,虚往实归,忘贫去吝,行可以厉风俗,义可以厚人伦,能使贪夫不取,懦夫有立。

南朝文史学家 陆倕 《赠任昉诗》:壮矣荀文若,贤哉陈太丘。今则兰台聚,万古信为俦。任君本达识,张子复清修。既有绝尘到,复见黄中刘。

中文名
任昉
性别
出生地
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
出生日期
460年
去世日期
508年
民族
汉族
所处时代
南朝
字号
字彦升 小字阿堆
谥号
敬子
代表作品
《述异记》、《杂传》、《地记》
主要成就
文学家
追赠
太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