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榆生

人物 | 行业人物 | 作家 | 中国著名学者,编著《风雨龙吟室词》
恻恻轻寒生翠袖。
人意如花否。
试与卷帘看,万里西风,省识花前友。
新翻陶白诗千首。
染圣湖烟柳。
乘兴几时来,漱玉摇金,同醉重阳酒。
墙你来前,铲汝根基,于意云何。
看枝头红杏,难藏春色,楼心翠袖,暗掷秋波。
此意悠悠,相看脉脉,谁使双星阻绛河。
人天恨,正同心待结,愁损羞蛾。
共欣布暖阳和。
更谁愿、长将尾巴拖。
但向荣瑶草,每忧霜瘴,鸣春好鸟,犹畏虞罗。
狗急能跳,雨来终坏,抟土娲皇补得么。
相思苦,待垝垣拆尽,乐舞婆娑。
墙告主人,我本无心,谁实为之。
但高高筑起,特防他盗,重重禁闭,转碍连枝。
各喜相轻,谁能互信,宗派由来总是私。
茫然感,问几番成毁,几度然疑。
好教前事休提。
要泯尽、猜嫌悟昨非。
叹因缘凑合,俨如坚垒,虚空打碎,重作黏泥。
脱略形骸,等同呼吸,好浴春阳万景熙。
墙告罪,为多情眷属,毁灭奚辞。
吾爱谷城子,文史足风流。
别来依旧青鬓,愧我雪盈头。
忆得边烽初举,同听江南春雨,牖户费绸缪。
弹指卅年事,心上不禁秋。
重把手,惊世换,喜相投。
河清真个能俟,几处动欢讴。
听到严陵嘉话,唤起湘累腾驾,揽芷向芳洲。
浩浩楚江阔,振翮一沙鸥。
摩挲向前进,惧负好时光。
抱残守缺何济,此日不寻常。
曾是为虚前席,顿感心头火炽,照我有星芒。
草木转坚瘦,鹰隼剧飞扬。
冻全解,花待放,浴春阳。
壅培须更著力,风露浩瀼瀼。
看得芳根兼倚,不遣微云相滓,枝叶显辉煌。
吾土日当广,盈耳喜洋洋。
琅玕风动弦歌答。
过眼沧桑真一霎。
休将旧恨感秦灰,好抱遗编开汉业。
南州多士传心法。
坐看珠光终出匣。
河清高歌转眼明,暮诵朝弦共欢洽。
喜得西窗连夜雨,新凉涤尽烦襟。
可消三毒一沈吟。
薰香施戒忍,弹指去来今。
最是今生难自赎,宝珠沦海深深。
光风霁月企遥岑。
怎将青兕意,乞取紫阳针。
幼惑孟轲语,偏自重劳心。
孜孜矻矻窗下,误我到而今。
万卷诗书何用,堕溷沾泥堪恸,感慨一沈吟。
谁为换胎骨,领导有金针。
上山去,勤四体,拓胸襟。
手披榛莽,邪许相和问鸣禽。
万壑阳光照耀,楼阁参差木杪,无地不黄金。
于此锻筋力,啸咏发清音。
对孤檠、暗思前事,命途原自多舛。
拚将结习消除尽,争奈乱愁难遣。
将骨换。
待检点生平,要入洪炉锻。
华予岁晏。
更沥胆披肝,深恩肯负,把笔正悽哽。
情长来。
大好风光无限。
乾坤日夕千变。
旅行星际期非远,催换素娥娇面。
宏图展。
信压倒西风,六亿人争劝。
醉红自暖。
记促膝灯前,沈吟今我,磨洗敢辞倦。
江南好,松竹斗精神。
雪后爱看临水影,尊前长忆赏音人。
聊寄一枝春。
杏林春好。
洞口桃花笑。
伫看翩翩双翠鸟。
托得通辞真巧。
情知两小无猜。
缘深佳偶终谐。
喜见玳梁栖燕,黄昏并影归来。
忆得秋兰纫佩初。
并肩旋看拥双雏。
春山能抵黛痕无。
金线舞风怀稚柳,霜皮阅世怆寒榆。
未应踪迹一来疏。
孰医予病。
鼓起浑身劲。
瞬息乾坤看变景。
跃进应须相竞。
敢忘再造深情。
磨揩翳镜重明。
此世此生难得,日新好颂河清。
谁遣羁愁侵晓动。
蕉雨椰风,更听荒波涌。
缥缈蓬山烟雾重。
回肠一曲钗头凤。
北望家山常入梦。
裁剪冰绡,身是多情种。
恼乱秋虫吟砌缝。
彩云看把冰轮拥。
翠筱徐舒嫩叶,崇兰犹泣芳丛。
一楼帘外雨濛濛。
春意如今全动。
懊恨拖泥带水,钦迟霁月光风。
咏归铿尔与谁同。
昨夜还曾入梦。
无分浴春阳。
独倚蓬窗。
当年悔作嫁衣裳。
待到花时蜂也妒,难诉衷肠。
未羡绮罗香。
自掩啼妆。
思君如月怯更长。
有限年光无限感,魂梦飞扬。
复性宏开绝学,倾樽乐傍珍丛。
绿杨垂手絮濛濛。
坐听南屏钟动。
半岭徐传凤吟,四时不断花风。
故应四海此心同。
报道先生无梦。
过雨池塘漾彩霞。
好春来到野人家。
炉灰閒拨试新茶。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此时幽思满天涯。
负了芳时,修椽愧杀飘流燕。
呢喃自怨。
不是春韶浅。
尚有童心,凡骨从头换。
平生愿。
加鞭自勉。
未觉征途远。
灯前促膝情难了。
负了深期躬自悼。
此时凝望祇惭魂,他日相逢终脱帽。
绿阴满院宜清晓。
煦我朝阳无限好。
要同飞跃答芳时,丢却背心尚未老。

龙榆生(1902-1966年),本名龙沐勋,字榆生,号忍寒。江西万载县人。著名学者,曾任 暨南大学 、 中山大学 、中央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教授。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

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 唐圭璋 并称,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主编过《 词学季刊 》。编著有《风雨龙吟室词》、《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 。

毕业院校
株潭集义小学
出生地
江西万载
去世日期
1966年11月18日
出生日期
1902年4月26日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性别
职业
教师,文学家
中文名
龙榆生
别名
龙沐勋
代表作品
《词体之演进》、《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清真词叙论》、《漱玉词叙论》、《南唐二主词叙论》